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汞、铅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煤电厂是区域环境重金属的主要人为来源之一,电厂释放的重金属随烟气进入到大气环境中,而后以干湿沉降等方式进入土壤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因此,探究燃煤电厂烟气排放出的汞、铅对电厂周边区域环境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南沿海平原地区某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汞和铅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并利用铅同位素丰度比的"指纹特征"对不同样品中的重金属进行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颗粒物中汞和铅的浓度远高于燃煤飞灰中的浓度,说明大气颗粒物对大气环境中的汞和铅等重金属有着较强的富集作用。大气湿沉降中汞浓度夏季>冬季,而铅浓度则是冬季>夏季,汞和铅的浓度在时间尺度呈现出不同的趋势。第一批同期样品中,大气颗粒物PM2.5样品与湿沉降汞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PM10样品与湿沉降汞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2)汞在土壤表层呈现出富集现象,表层土壤汞浓度高于深层土壤浓度,表层土壤总汞与大气颗粒物PM2.5汞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9,p<0.05),但与PM10汞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土壤中的铅呈现出从表层土壤向深层土壤迁移的趋势,深层土壤铅浓度高于表层土壤铅浓度。表层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特征为残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酸可溶态,土壤汞甲基化率为2.67%;铅化学形态分布特征为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酸可溶态。(3)小麦籽粒中汞的浓度均值为25.78ng/g,甲基化率为4.18%;铅浓度均值1.05mg/kg。对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2-2012)的限量指标(0.02mg/kg、0.2 mg/kg),汞、铅浓度超标率分别为75%和100%。土壤总汞与小麦根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78,p<0.05),与小麦籽粒汞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说明土壤汞不是小麦籽粒汞的主要来源。酸可溶态汞与小麦根汞之间有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76,p<0.01),对小麦根系而言,酸可溶态汞具有更高的生物可利用性。(4)利用铅同位素丰度比可以对环境介质中的铅污染进行溯源。燃煤电厂对大气颗粒物铅污染的贡献率呈现出冬季(57.92%)高于夏季(40.86%),对大气湿沉降铅污染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冬季(66.17%)高于夏季(57.51%);燃煤电厂对当地土壤铅污染的贡献率均值为65.65%,燃煤电厂是当地土壤铅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对于小麦籽粒,大气颗粒物铅(80.82%)对小麦籽粒铅的贡献远大于土壤铅(19.18%)。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该文简要地介绍了一种新型中医优势病种医疗质量管理软件的功能模块与实现方式。详细的叙述了本系统入径功能(患者信息导入功能)、症状采集、用药分析、处方完善、医嘱分析、
踏入西递境地,烟雨蒙蒙纵横交错的黛瓦粉墙在青山的掩映下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淳朴的气息.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
为帮助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本文设计了一种4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并实现了语音和肌电两种控制方案。本文基于RSC-4128语音芯片,实现了对特定人的识别。另外
乌苏泥火山群位于北天山构造带,由于其处于构造活跃部位,且与地下的连通性较好,其活跃程度与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分析乌苏泥火山群历时超过7a的实时宏观监测资料和超过3a的地球化学监测资料,认为在距乌苏泥火山群300km范围内MS5. 0及以上的地震震例中,2011年8月以来的13次地震中有9次地震前泥火山喷涌量的宏观监测数据出现明显的增大异常; 2015年7月以来的6次地震中有3次地震前泥火
明代思想家李贽经历了近乎传奇的一生。李贽的生平铸就了他的人格。李贽《说书》两卷是其八股文的代表作,它们在八股文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八股文的文献中属于珍贵的
松散沉积物中断层崖形态的演化可被准确的模拟,经适当的校正,可提供断层崖演化的高精度数字模型,这些模型是确定断层崖出露年龄的基础.通过一系列不同坡角的人工坡面的1年高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摘要本文介绍了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制定质量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何培训、优选项目班子成员及施工人员,如何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增强,对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大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族音乐艺术综合素养,各大高校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