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效率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haogu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大、分布广,但地区分布不均,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禀赋各异,资源赋存地区与能源消费地区存在明显不对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能源短缺问题和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切实研究能效问题、全面探讨各影响因素对能源强度变动及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影响机理,对于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发展新趋势,制定未来五年能源发展规划,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解决能源消费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型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能源效率因素分解方法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概述了几种基础的指数分解方法,详细地推导了迪氏指数模型的分解过程,归纳总结了拉式指数法与迪氏指数法的特点、差异及适用范围。实证上,结合纵横两方面分析,既纵向量化了中国能源效率的时序变动趋势、特征及成因,又考虑了中国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特征,横向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区域内与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异,分解结果能够反映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在理论、方法、实证研究的指引下,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结论一:拉氏指数分解方法存在不完全分解,制约了其在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方面的应用。而迪氏指数分解法中总效应正好为各部门效应的和,且其加法和乘法两种模型的分解结果可以相互转换,非常适用于分析区域因素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结论二:未来各部门能源效率将不断提升,交通仓储邮政业将会成为我国能源效率增长最缓慢的行业。总体上,我国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强度总体平稳下降,且未来5年仍然保持下降趋势,但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少,能源消费总量仍然巨大,未来5年中国能源需求压力依然很严峻,需寻求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结论三:1996-2015年间,影响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为效率因素,尤其是工业部门的效率效应,而结构因素对能源效率变化的短期影响不大;中国三大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在2006-2015年间表现各异,能源效率差异变动特征为:东部逐渐减少,中部小幅波动,西部明显增大。区域能源效率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的,区域内差异又主要由西部地区的差异引起的。其中,区域内能源强度所体现的区域内技术水平是能源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而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区域产出结构因素对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很小。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从节能降耗,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一些降低我国能源强度的可行性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重视家园共育早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幼儿园有责任指导家长从理念与实践两方面科学育儿。家长要树立做懂孩子、有智慧、是榜样的理念。家长还要
研究从油茶籽饼粕中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最佳工艺。首先比较水提法、醇提法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得率和纯度,然后结合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对茶皂素的纯化进行进一步
英语学习是在我们学习汉语时学习的另一种语言,因此,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是非常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失
孙中山黄兴比较研究:意识形态两例驳难石彦陶有人在论及黄兴时,说他在民国初建后,"革命意志很快地减退下去",其表现之一是说他"俨然象一个封建卫道者了。自然,他所要求的主要是发展资
高压变频器的广泛应用,顺应了当前节能减排的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介绍了高压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及现场运行情况,分析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以及节能降耗的效果。总结了国电石嘴山发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绣花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神,2017年,甘肃省宁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康扶贫走进贫困村工作的基础上,以"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
<正> 1993年的企业审计工作已由过去的查处违纪问题为主转到审查资产负债和损益真实性,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上来。本文仅就在开展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时要处
介绍了我国已发现的混凝土中活性集料分布及碱集料反应(Alkaliaggregatereaction—AAR)的破坏事例.这包括碱硅酸反应(Alkalisilicareaction—ASR)和碱碳酸盐反应(Alkalicarbonatereaction—ACR).叙述了大型混凝土工程,如立交桥、机场和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受
为适应煤矿对大运量,连续可调给料机的需求,研究开发了一种给料量大且连续可调、驱动功率小的新型链带式给料机。以链带式给料机为例,文章介绍了计算给料机载荷的三种方法,并
地理学科教师可以从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入手,采取有效方法,促进学生主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