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孔子学院的中国影像分析——基于对Google、Springer和EBSCO相关研究文献的解读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信息的全球化带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化的加速,而这一趋势催生了跨文化传播的日常化、生活化。在跨文化传播正在或已然成为我们时代主题的语境下,作为中国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表征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并发展与壮大。
  本文以Google、Springer和EBSCO相关研究文献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西方有关孔子学院的研究内容,具有相当明显的倾向性。因此,在全球化与新媒体时代,各国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新的定位和转变之际,重新审视孔子学院的中国影像,为当前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的不确定语境中,孔子学院成功应对新的挑战提供些许启示,同时为未来孔子学院及其跨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比较的意义背景。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孔子学院的角色定位”。本章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起点,明确跨文化传播的内涵、特性和系统模式等理论内容,引导孔子学院全球扩建现象的深度分析和研究。重点探讨国内、外视野中,孔子学院作为新时代跨文化传播的产物;具体分析其跨文化传播得以实践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孔子学院的中国影像分析”。本章先从理论上厘清了当代影像理论概念的生成,继而探讨在中西方跨文化传播活动日益频繁的现在下,以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来阐释、梳理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不同层面的传播效应:政治上的“暖昧”、经济上的“粗糙”、学术的“不自由”以及在跨文化传播的现实过程中成为影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变量等倾向性的舆论,并导出孔子学院在实现其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挑战:孔子学院发展的“高速度”与“低质量”;跨文化传播主体的“过度积极”与跨文化传播客体的“低度参与”。
  第三章:“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孔子学院的中国影像缘起”。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经验背景和迥异的当代文化身份语境;探讨孔子学院的中国影像产生的缘由:第一,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者由历史的被输入、被加工、被传播、被影响的“被迫式的文化输入”到现代的“主动的文化吸收”和“高姿态的文化输出”的跨文化传播转向;第二,孔子学院跨文化接受者受传统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主导的残余观念的浸淫,在解读当代中国的文化身份存在偏见。第三,运用哈贝马斯提出的“间性”、“跨界”、“误读”等概念,剖析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对于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认知的差异化的形成。
  第四章:“提升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优化策略”。本章所提出的优化策略集中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积极推动跨文化传播主体与客体的文化适应性;另一方面,加强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主体与跨文化传播客体双方的对话与倾听,以实现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并通过剖析近期西方文化外交机构的发展案例:歌德学院、法语联盟等,试图借鉴西方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形式,为进一步推进和实现中国海外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创见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装饰绘画在如今的社会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一个载体。装饰绘画感性语言中的理性思维也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理性思维是一幅作品的灵魂。  在论文里根据时代的不同、年代的划分、艺术家的成果、中国山水的借鉴等多方面的研究,更深入的去了解装饰绘画中感性语言中理性思维的特点、运用及表达。  在创作中主要突出显示80后对传统观念性的表述,通过装饰性体现时代性,利用感性语言中理性思维的思考
学位
绘画基本造型元素包括点,线,面,构图,色彩,空间,材料等,它是构成艺术实践这一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无论中西方,从古至今,绘画基本造型元素在画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是形式、方法、内容形式、思想风格的变化,综观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绘画基本造型元素已经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了解到根据不同的艺术情态,画家选择想要去表达的题材、视角、绘画语言,会在自己的画面中传达不一样的观念,
学位
“观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主观动作,艺术由观看出发,人类在通过图像的视觉表达认知历史、社会、人文的变迁。通过“观看”察觉事物的形体、物态从而达到心灵的疏通与认识。  “观看”是进入意识的最直观通道。由艺术家通过自身“观看”到“自我观看”的主观梳理,使绘画艺术引领了大众观看的视角。  当今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了单一的载体,众多形式的新艺术并没有终极和缩窄“观看”的范围,相反“观看”的作用在艺术的发展中恰
学位
目前,电视新闻播报的方式有四种,“播、说、评、演”。这四种播报方式各有特色,“演新闻”也就是“角色播报”,作为新兴的播报方式,把新闻演出来给观众,具有独特的亲近性、表演性和创新性,深受观众的喜爱,可是这种播报方式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持肯定意见,认为他是新闻播报的创新,有人持否定态度,觉得这种表演过于假,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本文从“角色播报”中表演与主持的关系论述得出表演是为主持服务的,主持
香港电影在华语电影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英雄主义电影又是香港电影中的重头戏。这类影片的成功并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本文就是研究香港英雄主义电影的叙事风格,从文本内部、风格形成的外部环境以及传承及发展中转变的可能性,来对香港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叙事风格做一个详尽的分析。从而得出香港英雄主义电影叙事风格的独特性,并对未来香港英雄主义电影叙事风格的转变提出转变的肯能性。
学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4G网络时代技术的来临,传统电视节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微视频、微纪录片、微广告等作品正如雨后春笋般的进入观众的视野。传统电视节目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尤其随着受众的年龄逐渐呈现年轻化、专业化。据不完全统计,传统电视节目各大卫视的收视率呈现一度下降的态势,有些专家甚至提出了电视的“消亡说”。如何发挥传统电视节目的优势,发挥长处。避免短处。扬长避短
油画表现性语言的风格与画家的艺术追求紧密相连,也是画家一直关注的问题。画家的艺术语言的形成和绘画品格的提升需要他们深入自己的生活、深入自然进行探索和再创造。经过笔者在油画风景写生的过程中进行的反思和总结,对画面语言中的造型因素,比如线的运用、形体构造肌理等进行了概括,色彩因素和画家自身应有的素养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油画风景写生不仅对个人油画语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锻炼了画家的个人品质,
学位
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水墨技法的发展。当代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促使其发展与创新的因素。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笔墨就要当随时代。  画好水墨人物画是有难度的,赋予其时代的特征性创新和突破就更不是短时期内能奏效的了,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创新是一件长久的事。  在我的毕业创作中,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苗族人和瑶族人的生活,观察他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在笔墨语言形式上去试验和创新,从而将自
不是一件作品都能到达真正的视觉效果,决定因素有很多,例如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对艺术的释读理论追求。笔者从绘画专业的角度对画面的视觉进行研究和探索,首先是从视觉的理论意义认识它,然后是结合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审美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东西方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每个时期的审美,也完成了对视觉的追求。很多世界上的经典之作都在这些方面做到了极致,并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意义和影响,推动着艺术的蓬勃发展。随着
学位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省松潘县黄龙洞内高精度230Th定年的石笋提供了过去1000年以来年分辨率的亚洲季风变迁的历史。石笋δ18O的范围在-9.64‰和-12.98‰之间。长期的石笋δ18O时间序列可以分为三个清楚的相:a.从AD 1035到AD 1480,从 AD1480到AD 1925,从AD 1925到目前。这三个相的开始都以δ18O的突然降低和从开始到结束逐步富集18O的趋势为特征。前两个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