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的野趣探析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an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野趣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的含义是丰富且深刻的。探求野趣被广泛纳入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原因,我们发现,首先是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观,“野趣”之“野”的内涵之一即为自然的生命力,自然美即野趣美。第二个原因则是,当代美学观念的转变和当代审美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在日常审美化的今天,野趣已经融入当今人们的生活中,而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也必然要反映野趣。当代审美文化是雅俗共存的,而野趣兼具二者之优,它不但足以对抗“雅”的几种极端化倾向,还可以对抗“俗”的偏颇,牵制俗趣平庸化、低级化的发展趋势。从古至今,野趣这一审美范畴的容量逐渐扩大,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审美形态。野趣是原始神秘的,这种神秘气息既来自于原始大自然,又来自于野趣风格的多样性;野趣是率真自在的,它不做作,不掩饰,使人摆脱世俗的遮蔽,获得内心的澄明;野趣是丰盈热烈的,它张扬着强烈的生命力,引发人类的生命意识,帮助人们为生命重新定位。野趣具有民间性、休闲性、反叛性的特征,它强调自由自在,追求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解放,抵制庸俗和麻木,净化人的心灵。野趣在当代文化氛围中已经发展成为大众审美情趣,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载体中。如果说隐逸是古代文人追求野趣的一种典型方式,那么旅游则无疑是现代人追求野趣的最佳途径。旅游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贵生”思想,追求物我合一,在旅游中人的压抑情绪得到缓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城市中的景观设计也无不体现着野趣自然原始、自由不羁和纯朴超脱的意境,它们是体现了生命意义的艺术,具有人性价值。野趣不仅仅存在于现实活动中,文学中的野趣,更能折现出几分人对存在的形而上的沉思。作家对野趣的感悟是清醒的:山水诗作为野趣诗的杰出代表,描绘了各种野趣横生的画面,追求生命的自由自在;隐逸诗则蕴含了远离黑暗官场,摆脱世俗困扰的野趣之美;乡村文学发现城市缺乏野蛮力,呼唤乡土野性,寻找人类灵魂的栖息地;野趣精神还存在于当今的生态文学中,其主题是回归自然和拯救灵魂。野趣折射出的时代价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野趣能够唤起人类的空间意识,让现代人通过“神游”,领悟自然万物的本真意义。野趣呼唤人性关怀,是一种绿色文化,让人类自觉地协调与自然环境,与社会,身体与心灵的关系,力求达到和谐统一。探究野趣的深层内涵,我们会发现,其中潜藏着怀旧的意念。对野趣的推崇是一场精神的自救。现代人孤独,破碎的心灵在野趣的关照中,逐渐走向安静平和,走向澄明。
其他文献
严肃的廉政建设和娱乐性很强的网络游戏——这两个似乎没有关联的事物,被一款网络游戏结合起来。7月下旬,宁波市海曙区纪委、海曙区西门街道党工委等正式推出公益性免费网游《清廉战士》。《清廉战士》描绘了一个成长在“贪官横行”世界中的“清廉战士”,通过与贪官斗智斗勇、抵御“升官发财”等诱惑,除恶扶善,经验值不断累积,最终达到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清廉仙境”。  这些年来,反腐败警示教育工作可谓“新招迭出
《作祭献药供牲经》是宗教经典“作祭经”中的重要篇章,作祭是彝族为追悼亡人而举行的隆重仪式,彝族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经过作祭这一仪式,亡灵方能在阴间得以安息,护佑子孙后代。马
自从亚马逊的ECHO的推出,2016年GOOGLE也推出了智能音响Google Home, 微软 Cortana 音箱,2017年苹果公司的HomePod,国内阿里的天猫及各大科技型企业都准备发布像相似的产品,
期刊
春秋官制是官制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官制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本文尝试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春秋官制置于宗法礼治社会的宏观背景下,进行一次相对全面、系统的
2007年7月19日-20日,全国党校系统远程教学暨信息网络应用工作会议在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召开。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副校长王伟光出席会议。王伟光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今年3月30日在省委党校与参加全省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示范班的学员进行座谈时,勉励全省农村党支部书记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在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一位具有鲜明叙事风格的导演。他一方面极力追求拍摄的真实性,大量使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影片具有鲜明的纪录片风格;另一方面却又刻意打破自己营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因为其在汉代铜铸造品中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汉代铜镜镜背铭文内容丰富多彩,这为我们讨论与研究汉代社会、汉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目
论文基于文化符号学与叙事学角度,探研20世纪中国小说“城—乡”文化符号的结构功能及文化表征意义。研究的基本理路,是从中发现“城市”与“乡村”,到文学的“城市”与“乡村”
本文试图从人学的视域来阐释沈从文的文学观。沈从文对理想人性的书写和对国民“阉寺性”人格的批判是与鲁迅所开启的“国民性批判”一脉相承的。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启蒙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