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又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与溃疡型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1932年因美国医师Burrill Crohn首次报道该病而得名[1]。据文献报道,我国自1990年至今,IBD的发病率升高了将近4倍,但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亦缺乏诊断的金标准,误诊率高,容易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PIL)等病相混淆,延误相关诊治,其鉴别诊断一直困扰临床医生。而我国属于结核病的大国,但目前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耐药结核的问题日趋严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肠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内镜及病理等方面与CD存在诸多相似,若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应用激素治疗容易造成结核播散,而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则会导致不恰当的抗结核治疗,延误病情。原发性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型淋巴瘤,亦以消化道受损为主,虽发病率低,但病情多较重,误诊将导致延误治疗。本文将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克罗恩病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有用的鉴别诊断思路。目的通过对克罗恩病、肠结核、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表现、内镜检查、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有鉴别诊断意义的指标,建立一个临床可用的鉴别诊断思路。方法通过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确诊的克罗恩病、肠结核、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病例,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结肠镜、病理检查的结果,分析出对于鉴别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结果CD组与ITB组相比,性别、年龄没有差异(P>0.05),CD组的病程长于ITB组(P=0.005)。两组的临床指标(腹痛、腹泻、便血、发热、贫血、消瘦、低蛋白、肠梗阻、腹水)无差别(P>0.05),CD组的肠外病变高于ITB组,ITB组肺结核高于CD组(P<0.001),CD组肠外病变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为100%,ITB组肺结核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亦较高(100.0%,100.0%,81.1%)。ITB组中5例行TSpot.TB均为阳性,CD组中15例行TSpot.TB,仅1例为弱阳性,其余白细胞高、贫血、球蛋白高、血沉及CRP增高等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下CD组与ITB组均以多发的不规则溃疡为主,均好发于回盲部及结肠,在CD组中溃疡节段性分布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较高(86.7%,86.7%),典型的纵行溃疡、裂隙样溃疡、铺路石征并不多见,ITB组无1例发生于小肠,回盲瓣变形狭窄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均可见肠壁增厚、管腔狭窄、淋巴结增大等影像改变,而典型的CD影像学表现如粘膜分层(1例)、靶征(0例)、梳齿征(4例)并不多见。在ITB组中病理干酪样病变高于CD组(P<0.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较均为100.0%。但灵敏度不高(22.2%),18例仅4例检出。CD与PIL两组比较性别无差异(P值>0.05);CD组平均发病年龄小于PIL组,病程大于PIL组(P<0.05)。两组均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除肠外病变外其余临床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高、贫血、球蛋白高、血沉及CRP增高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以多发不规则溃疡为主,全结肠皆可受累,回肠末端/回盲部受累、回结肠同时受累高于PIL组(P<0.05),PIL组多为单一隆起型病变。影像改变两组无显著差异。在CD组中病理炎性肉芽肿、急慢性炎症细胞聚集显著高于PIL组(P<0.05),但均为非特异性改变,PIL多需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结论1.在CD和ITB的鉴别诊断中,肠外病变、溃疡节段性分布具有较高的特异度。2.在诊断ITB的正相关指标中,TSpot.TB、肺结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3.CD的发病年龄小于PIL,病程多迁延长于PIL,内镜下以多发不规则溃疡为主,回肠末端/回盲部或回肠部同时受累多见,肠外病变有较高的特异度。4.PIL多为单一病变,隆起型多见,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