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中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认定——基于“陆红霞案”的思考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保障公民的获取政府信息权,公众获得政府信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顺应了当代行政法的控权理念、服务行政理念。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规范的明确指引,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情形已经成为困扰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的现实难题,亟待对滥用加以法律的限制。  公报案例“陆红霞案”在没有明确的实定法的前提下,首次尝试限定当事人滥用获取政府政府信息权。而其认定方式,代表了最高人民法院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以“陆红霞案”为思考起点,基于学理和规范提炼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认定要件;以本土案例和域外法为研究素材梳理每个认定要件的常见形态;完成对获取政府信息权的认定的系统研究,形成可供反复使用的一套认定规则。  第一部分梳理“陆红霞案”的基本案情与审理逻辑,分析发现,法院认定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要点是:1.整理的关于认定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规范依据,主要是《宪法》第51条、《条例》第1条、第13条;2.考虑事实上的申请特征,归纳总结了9个申请特征;3.采用了综合认定的方式。这些要点并不足以认定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  第二部分基于学理和规范,对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认定要件进行学理上的系统研究。首先通过分解“获取政府信息权”和“滥用”,解读了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含义;其次,探索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认定要件的构建方法,方法是把基本权利滥用的构成要件在政府信息公开领域中的进行具体化。再次,得出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有四个认定要件:1.权利人享有并行使获取政府信息权;2.明显背离《条例》“知情、监督、服务”之立法目的;3、具有恶意;4、过度耗费信息公开行政资源。对每个认定要件展开详细的说理。  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具体分析“陆红霞案”的缺陷与价值。缺陷一是准确找法而不用法,没有从《宪法》第51条直接提炼出条文隐含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丧失构筑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认定要件的基础。缺陷二是案情到结论的综合认定方式,背离司法认定的精细和严谨。价值是裁定书对申请特征的归纳,实际上总结了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实际发生形态。本文由此受到启发,以本土司法案例为主,域外法为补充,从中梳理出认定要件在实践当中的常见形态,帮助认定主体更好准确、迅速地对接认定要件与案件事实,精确地认定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行为。  第四部分讨论了认定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行政机关是适格认定主体;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在信息公开答复中,应当作为一种免予提供理由;认定滥用获取政府信息权,应当遵循审慎滥用、重视化解争议的原则。
其他文献
婚姻是人生仪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必然经历婚姻仪礼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婚姻仪礼是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
1工程概况引潮入城改建工程泵站是北京市引潮入城改建工程中一座大型建筑物,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机场东路与小中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泵站的总体形状为梯形结构,设置有溢流池、
应收账款质押是《物权法》在我国新确立的权利质押类型,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担保方式,因其拓展了融资渠道,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经济社会中凸显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权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曾经相互交换特殊的俘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当年的绝密档案逐步解密,人们了解到当年美苏两国交换特殊俘虏的真相.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不法商人唯利是图、制假售假,使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商品充斥市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
冷战出入意料的结束导致许多学者对此后世界秩序做出了种种预测。在所有这些关于冷战后全球局势的预测中,最有争议的当属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这种理论认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枪弹天生就是用来杀伤有生目标的,不论普通人、名人,抑或那些称做领袖的人,一旦和枪弹邂逅,就会演绎出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悲喜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展开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以核武器为重要标志的军备竞赛,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将全世界都笼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冬天”的阴影之下.1950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