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引发的深层次结构矛盾也越来越多,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村“空壳化”日益严重,城乡居民点体系及布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亟待进行模式创新和空间重构;同时,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新类型规划的编制,其中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即城乡居民点的调整、迁并以及整合,对影响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及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提出适应于新的发展形势的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模式。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县域城乡居民点的现状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之后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设施配置经济门槛的基本要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防灾要求等三方面剖析影响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及重构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并从一般意义上进行归纳,构建了县域四级居民点体系及公共设施配置标准;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华县进行案例研究,建立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城乡居民点体系及其空间结构和布局模式,并从公共设施和综合交通两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县域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设施配置的经济门槛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防灾的要求。(2)根据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经济门槛得出县域层面“县城—重点镇—中心社区—一般社区”四级居民点体系。县城人口规模为30000人以上,应承担着县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重点镇人口规模为10000-30000人,为片区发展的核心,为周边乡镇和农村地区提供公共服务,应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位于合理的交通网路节点、具有吸引周围乡镇人口聚集的职能;农村中心社区人口规模为5000-10000人,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具有高于一般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一般社区人口规模为1000-5000人,按照“多村一社区”或“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具有基层的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以陕西省华县为案例,构建了“县城—重点镇—中心社区—一般社区”四级城乡居民点体系。通过建设县城、重点镇、中心社区和一般社区,对华县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进行重构,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迁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城乡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及综合交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