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稳健性,又被称为谨慎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会计稳健性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我国财政部对稳健性的定义是:“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主体的融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其中,在融资方面,尤其以债务融资效用为研究内容的居多,主要有整体债务资本成本、银行信贷、再贷款、商业信用等方面,而对债券融资的研究较少涉及。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始于2007年,在经历了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暂停发行后,于2009年又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第三大中长期融资场所。截至2018年,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由2009年的682.4亿元上升为2018年的16118.16亿元,平均增速为142.10%,其中2016年发行规模最高,达到29276.35亿元。在公司债券的发行过程中,合理定价是决定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债券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的债券投资者相对于债券的发行方不具有信息优势。同时,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公司股东与债券投资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稳健性的会计信息向债券投资者传递了正面的信号,具有信息增量,满足了债券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债券投资者的信息风险;同时,会计稳健性延迟了向股东支付股利,降低了债券投资者的风险。因此,首先,本文研究了会计稳健性对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由于以往学者少有考虑到稳健性存在条件与非条件的区别,本文对非条件稳健性与条件稳健性分别进行了度量,研究两者对公司债券定价的影响。其次,由于非条件稳健性对条件稳健性存在着“主导”作用,在不同的非条件稳健性水平下,条件稳健性对公司债券定价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再者,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本文探讨了不同产权性质下,会计稳健性对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差异,以及非条件稳健性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最后,考虑主承销商声誉和信息不对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将样本划分为主承销商声誉较低组和较高组,信息不透明度较高组和较低组对样本进行回归。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会计稳健性(非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能够降低公司债券发行定价,并且该种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2)非条件稳健性对条件稳健性与公司债券发行定价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并且该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3)在主承销商声誉较低、信息不透明度较高时,会计稳健性降低公司债券发行定价的作用以及非条件稳健性的调节作用更强。本文的贡献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1)丰富了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将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从银行信贷、商业信用、投资行为等领域拓展到了公司债券领域。(2)研究了两类会计稳健性,弥补了以往研究只关注条件稳健性的不足。(3)考虑了产权性质对于会计稳健性发挥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