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筛选及耐药机制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shua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2014-2015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存在的黏菌素异质性耐药情况,研究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体外联合用药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活性,为临床预防与控制黏菌素异质性耐药菌的产生及黏菌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 琼脂稀释法检测 2014-2015 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黏菌素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值。采用菌谱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fies,PAPs)对MIC值为0.25~2μg/mL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筛选。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包括黏菌素在内的 9 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MIC值。  2. 96孔结晶紫染色法检测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4 h体外生物膜形成能力;随机选取三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析1/2×MIC、1×MIC、2×MIC黏菌素浓度下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时间杀菌曲线。  3. PCR扩增并测序分析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mrA、pmrB、lpxA、lpxC、lpxD和mcr-1等耐药基因,并对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提取9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LPS并进行SDS-PAGE银染试验,检测9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菌是否出现LPS缺失现象。  4. 检测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 ATCC19606 在加入 10 μg/mL 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 carbonylcyanidem-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前后菌株对黏菌素的MIC值变化情况。  5. 采用qRT-PCR方法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adeA、adeB、adeG、adeI、adeJ和adeK等外排泵基因定量分析。  6. 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分别与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磷霉素联用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  结果  1. 2014年-2015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57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检测到MIC值为0.25~2μg/mL的鲍曼不动杆菌共计488株(其中2014年168株,2015年320株)。通过PAP对这些菌株进行筛选,共筛选出9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84%,9/488),其中2014年3株(1.78%,3/168), 2015年6株(1.88%,6/320)。9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MIC值为4~16μg/mL,且均表现为多重耐药表型。  2. 与ATCC19606相比,9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24 h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弱,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菌在1×MIC和2×MIC的黏菌素浓度时均表现为0-6 h内生长先被抑制然后在12 h后再增长的趋势;而在1/2×MIC的黏菌素浓度时,4株菌均表现为0-4 h内被抑制,然后6-24 h逐渐增长的趋势。  3. PCR扩增测序显示所有菌株均不携带mcr-1;BM1539发生了LpxA(A182V)和LpxC(P46Q)的氨基酸替换;BM1595中发生了PmrB(A138T)、LpxC(P46Q)和LpxD(A259T)氨基酸替换;BM2370中发生了PmrB(W11R)和LpxD(N148K)的氨基酸突变;BM2349中发生了PmrB(I10T)的氨基酸替换;BM2622中发生了PmrB(A138T)、LpxC(S186R)和LpxD(T289I)的氨基酸替换;而BM1579、BM2621中均未出现以上耐药基因的突变。  4. SDS-PAGE 脂多糖电泳显示:9 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2株菌(BM2622和BM2370)脂多糖有部分缺失,其它7株菌未发现有缺失。  5. 除BM1539外,8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菌株在加入CCCP后,黏菌素MIC值降低4倍以上。  6. 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黏菌素异质性耐药菌株均携带adeA、adeB、adeG、adeI、adeJ和adeK外排泵基因;与ATCC19606相比,所有菌株的adeI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了上调,增高倍数为1.29~5.11倍;除BM2370外,其余黏菌素异质性耐药菌株adeB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升高1.03~3.84倍;对于BM1579,携带的这些外排泵基因表达量均表现为升高。此外,对于BM2621,除adeA未检测到外,其它几个外排泵基因表达量也均发生上调。  7. 黏菌素与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磷霉素联用后,其 MIC 值均有降低,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无拮抗作用。其中,黏菌素与磷霉素联用后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黏菌素和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联用后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部分菌株还表现为无关作用。  结论  1. 2014-2015 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 576 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仅获得9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异质性耐药率较低。9株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表型;  2. 本研究中获得的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弱;黏菌素对异质性耐药菌株的杀菌作用较弱,菌株表现为先降低再增长的生长趋势;  3. 本研究中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与pmrB、lpxA、lpxC、lpxD以及外排泵表达量的升高有关,此外外膜脂多糖缺失等也可能是其中的机制之一;  4. 黏菌素与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磷霉素联用能增强对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具有较好的协同抗菌活性,可以考虑用于治疗黏菌素异质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分析健康教育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目的:应用思维导图在护理层级培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护理层级培训的80名护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将护士分为
目的:探究0.9%NS+维生素C大量冲洗结膜囊在治疗眼碱烧伤的护理体会.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眼碱烧伤的60例患者,对其进行0.9%NS+维生素C大量冲洗结膜囊治疗,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联合常规化疗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96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据统计约73.35%的住院患者需静脉输液,二级医院甚至达89.1%[1],不同年龄组患者同时输液外渗率为2.3%,新生儿输液外渗率高达23%~63%[2].本文从
目的:探讨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于头部肿瘤患者经放疗后放射性皮炎的护理干预效果,对此方法的临床价值进行总结.方法:对本院院2019年5月到2019年11月的102例患者为观察组,201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接收的15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访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护理,访
目的利用成功构建好的含有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和重组Mr26000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GST)编码基因的菌株E.coli BL21/pET28a,诱导表达rSj14-3-3和rSj26GS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我院骨科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通过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59),分别为进行常规护理服务的对照组和开展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