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质押风险是2018年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上市公司广泛使用的融资方式,大股东质押一部分股份换取更充足的资金,既能够抓住投资机会,对公司的资产也不会带来过多的限制,其便利性已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手段。自2018年初以来,A股市场总体质押比例上升,质押总市值超过4万亿,涉及上市公司接近3500家。但进入10月份后,受全球新兴市场风险暴露及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宏观因素影响,上证指数及质押公司股价连续下跌催生质押风险“螺旋式”加大,如果质押股票市值/质押融资额跌破平仓线,将导致质押合约强制平仓,引发市场投资者悲观情绪带来股价持续下跌风险,甚至造成公司股东丧失控股权带来公司经营风险。而股票和债券作为两种重要的企业融资手段,彼此之间既有分别又互相联系。同样作为企业融资方式的债券,同样受到公司基本面因素的影响。随着2018年2季度以来,国内的信用环境发生紧缩,存在爆仓风险的个股越来越多,对公司基本面产生明显的“抽血效应”。流动性下降的大环境叠加公司股权变更风险,公司基本面持续恶化,进而抬升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即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除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之外,公司发行债券也受到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的影响。2018年初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多次出现股债双杀,大盘指数多次探底,多数企业股价触及平仓线,面临股票被强制平仓的风险;债券市场频频发生违约事件,大大了阻碍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了研究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更好地控制金融市场风险的外溢,本文从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视角出发,综合研究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目前大多数文献研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系大部分针对的是风险溢出效应,着眼于宏观;研究股权质押问题多数着眼于股票市场内部的分析,本文以企业为核心,着力于研究企业实施股权质押对其在债券市场上融资所受的影响,从个体入手进而得出市场之间的普遍规律。除此之外,本文对我国目前的债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并针对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了未来的债券市场发展将遇到的机会和阻碍。最终,本文选择了2013—2017年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合计422家,涵盖房地产、消费、电子、医药等多个行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约54%,国企46%;实施股权质押的公司数量逐年递增,2013年~2017年分别占样本数量的18.5%、31.3%、40.0%、45.5%和51.6%。本文使用公开的财务报表数据首先建立混合回归模型,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会显著提高债券的信用利差,而且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影响也不同,民营企业的质押行为相对于国有性质的企业质押行为对信用利差的影响要大一些;接着又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股权质押行为对债券信用利差的个体和时间效应,结果发现不同个体实施股权质押对信用利差的影响方向存在不一致,但整体看是正向的;不同年份股权质押行为对信用利差的影响一致为正,但影响程度存在微小差距;最后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作为解决股权质押与信用利差二者之间存在的内生性,构造自然实验研究股权质押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处理效应,结果表明,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能有效平衡面板数据,且得出实施股权质押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处理效应为正的结论。通过理论的阐述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最后得出结论:企业实施股权质押给企业会造成企业债券市场上的融资成本的抬升,并且民营企业的这种效应要大于国营企业。不难分析,国营企业资本实力雄厚,融资渠道多元化,大股东实施股权质押的意愿本就不强,并且为了避免控股权转移风险,大股东质押比例相对较小,整体而言股权质押带来的正反馈效应较强。从这样的结论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仍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了促进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由于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在股票市场发生波动时容易引发风险感染,从实体企业过渡到金融市场,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证监会、交易所等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高比例质押行为的管控和监督,对存在高风险的上市公司限制其再进行股权质押。第二,对于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比例应重点关注,尤其是大的地方型民企,在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时民营企业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容易陷入被强制平仓的处境。为了防止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政府应针对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的舒困政策,并且监督相关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程度,防止资金空转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