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实证研究——以建宁县濉溪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r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所采取的行为。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将土地整理工作纳入土地管理部门正常业务范畴,相继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拨出大量的专项资金。根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到2020年,力争完成农用地整理不少于4333.33万hm2,若按每亩平均投入2000元来计算,到2020年土地整理大约要投入资金1.2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财力、人力投入是否达到土地整理的预期目标,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生产力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之后才能进行判断与回答。建立科学完善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大力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水平,为土地整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组织实施中的偏差,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预期目标,促进土地整理项目效益最大化,提高项目实施水平。如何客观地分析评价项目实施的真实效果,将是我国土地整理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大问题。   为此,本文借鉴多目标多层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福建省建宁县濉溪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探讨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构建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内涵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和定量评估,以期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评价属于“好”,社会效益评价属于“好”,生态效益评价属于“好”,综合效益评价属于“好”。建宁县濉溪镇土地整理结束后的验收结果也表明,该地区的农田经过整理,基本上达到了田块划分整齐的标准,土地的平整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农田的水利工程基本上能保证整理区域的灌溉需要,道路交通条件、农田防风、防沙条件及农业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评价结果与验收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运用该模型的判别基本上是可行的。   但是,从评价中也反映出当前丘陵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提高某些指标成为未来该区未来土地整理工作的重心。要求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应逐步转变思路,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农田防护林建设投资,并投入资金提高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的质量,逐渐增加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最终达到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  
其他文献
黑农35号大豆在内蒙古阿荣旗的表现内蒙古阿荣旗职业中学石贵铎,陈维居内蒙古阿荣旗气象局田时英黑农35号大豆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培育的高产、高蛋白(蛋白含量45.24%)双优品种。已在1990年
遂宁市广播电视事业历经10年艰苦创业,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取得了丰硕成果,步入四川省先进单位行列。屡受省人大、省广播电视厅和市委,市府的表彰。 局长文福华先生是位身材魁
钾以简单的盐类存在于有生活力的原生质中,并参予光合作用产物的合成与转移的生理过程、作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代谢中几种酶的活化剂,钾有增强抗性避免早衰的作用,并促进营
提高山区茶叶产质与经济效益的配套技术汪春园(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地处皖西大别山区的岳西县梯岭村和潜山县糖岭茶场,近三年作为省农科院茶研所的科技示范点,在农技部门
当归后茬小麦的倒伏及防治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县阴湿地区的优势作物当归的种材面积逐年扩大,但是不尽人意的是,由于种植当归时施用氮肥过多而施用磷肥太少,造成下茬
水稻新不育系“福伊A”雷捷成,游年顺,黄利兴,朱雄涛,郑向华(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350019)福伊A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育成的三系水稻新不育系。于6月28日由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鉴定。认为该成
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94年2月23~26目审定通过了8个水稻新品种:(1)五稻3号(五86-14);系该省五常水稻原种场育成。1991~1992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573公斤,比对照下北增产11.6%,19
大众传播“家族”中,电视是最“年轻’又是最”有为“的—种,堪称”媒介之首“。它不但给人们传送知识信息,还以它独具的”声像并茂“、”视听兼容“的特点,把音乐、舞蹈、戏
donews网站总编辑洪波认为,林肯的三民主义可以很好地说明公众与新闻的关系:ofthepeople(属于民众),bythepeople(取之于民众),forthepeople(受之于民众)。但是目前中国的大众
高强度的采矿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关于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措施、植被重建等应用层面研究较多,而缺乏对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