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CO2-水-岩作用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降水入渗补地下水过程中的水化学演变是当前水文地质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降水经包气带土壤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的CO2-水-岩作用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降水入渗过程中的水化学与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开展对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CO2-水-岩作用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的室内试验模拟研究,揭示常温常压下的CO2-水-岩作用机制,探讨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CO2、水-岩作用与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论文研究共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土壤CO2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水-岩作用的重要参与者,对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水化学成分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也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密切相关。野外调查发现,降水入渗后水样中fCO2(游离CO2)、HCO3-、TDS、Ca2+、Mg2+等水化学组分含量相对降水水样明显增加,而且不同试验小区所取水样中主要水化学成分的含量呈现出T2(花生)>T5(松树)>T4(板栗)>T3(桃树)>T1(裸地)的变化特征,这与各试验小区土壤CO2浓度的变化一致,说明土壤CO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地下水初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此外,不同试验小区间,随土壤CO2浓度的增加,微生物丰富度增加、多样性降低;优势菌门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次优势菌门中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2)CO2的参与加速了水-岩作用中矿物的溶解过程,促进了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地下水初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影响了水、土中的微生物物种分布。室内CO2-水-岩作用试验中,随CO2分压增加,水溶液pH降低,土样中方解石、角闪石等矿物的占比减少,促进了方解石、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增加了水溶液中fCO2、HCO3-、TDS、Ca2+、Mg2+、K+、Na+等化学组分的含量。土样SEM-EDS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随CO2分压增加,土样表面溶蚀现象愈加明显,土样中Ca、Mg等元素的含量降低。此外,反应时间的增加,也可使矿物溶解增加,增加水溶液中相关化学组分的含量。随CO2分压增加,水样中厚壁菌门和酸酐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大,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小;土样中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小,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3)单矿物溶解试验中,CO2参与了单矿物的溶解过程,改变了矿物原有的溶解反应模式,提高了矿物的溶解速率,CO2分压与水溶液中的矿物特征离子含量具有较好的定量关系。试验中CO2溶于水形成H2CO3后,经解离后产生H+,为矿物的溶解提供了适宜的水化学条件。随CO2分压增加,pH值降低,矿物溶解增加,各矿物特征离子含量增加明显。各矿物溶解试验中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变化有所差异,随CO2分压增加,方解石溶解试验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大,钾长石溶解试验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小,钠长石溶解试验中Dependentiae的相对丰度减小。(4)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CO2、水-岩作用和微生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CO2的参与可以促进水-岩作用中矿物的溶解、影响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水-岩作用中矿物成分的差异及矿物溶解产生的水化学成分差异也可以影响微生物物种的分布;同时,微生物物种的分布与发育亦可影响CO2与矿物的溶解,影响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水化学成分的演变。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发现,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的发育可增加CO2的溶解,进而促进水-岩作用中方解石、角闪石和长石等矿物的溶解,使水溶液中Ca2+、K+、Na+、Mg2+含量增加;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的发育则会抑制CO2和部分矿物的溶解,进而影响CO2-水-岩作用过程。本研究是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水化学演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有效填补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水化学演化试验研究的数据空白,揭示地下水初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过程,为地下水化学类型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与CO2-水-岩作用过程相互关系的探讨,为降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微生物驱动的CO2-水-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复值随机神经系统在经济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和生物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神经网络系统作为现代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的分支系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对于确定性神经网络系统在稳定性、耗散性、同步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现有关于神经网络方面的文献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研究实值神经网络系统的情形。事实上,由于许多生产工程过程涉及到了复变信号,因而使得被控系统的状态变量及参数由实数
由于冲击地压的发生受矿井地质条件、开采方法等多种因素的耦合控制,使得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变得复杂,造成难以监测和预测分析,目前还缺乏能够统筹考虑多种因素、推广能力强的冲击危险性综合预测方法。本文采用基于煤矿多源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山东某煤矿开采工作面的地质资料、监测数据、煤层开采数据和高能量矿震记录,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因素和特征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的冲击危险性综合预测方法研究,
金矿深部资源具有成为全国黄金产业龙头的巨大潜力,胶东金矿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位于胶东西北部的焦家金矿区作为典型的“焦家式”金矿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水文地质研究。由于金矿主要沿焦家主断裂下盘分布,采场裂隙发育,围岩不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围岩应力不断增大,空间结构被破坏,围岩应力场和地下水流场时空分布更加复杂,矿井水组成成分复杂,来源不明,严重影响金矿的进一步开
针对目前充填开采材料不足的问题,从控制开采沉陷的角度出发,以国内的“采选充+X”采煤、结构充填开采,国外的高边坡采煤为基础,提出了切顶充填开采的方法:资源化处理部分采空区(切顶区)顶板作为就地(充填区)充填材料,科学布设切顶区、充填区,依靠成套研发的切顶充填综合采煤设备,实现采空区的部分充填,在充填材料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达到减沉的目标。为了验证切顶充填开采的效果以及为切顶充填设计提供试验依据,本文选
2004年,石墨烯由英国科学家首次通过机械剥离法制备成功。由于其独特的二维晶格结构,电子的运动维度受到限制,使得石墨烯呈现出与石墨显著不同的光、电、热、磁、力等特性。石墨烯具有零带隙的特殊能带结构,在K空间中,能量和动量满足线性色散关系,具有超高的电子迁移率和超宽的光电相互作用波段,因而在宽波段的光探测、光吸波体、传感器、饱和吸收体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论文基于石墨烯设计了光子晶体、超材料吸波体、传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增多,涌现出大批抛光打磨作业企业。此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这些粉尘粒度一般较小,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的特点,易引起燃烧、爆炸。近年来,粉尘爆炸事故日益频发,在这些粉尘爆炸事故中,金属粉尘尤其铝粉尘爆炸占据大量比例,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抛光打磨作业场所发生铝粉爆炸事故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论
众所周知,Markov跳变系统在经济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和生物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作为一类特殊的混合系统,它始终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对于带有乘性噪声的Markov跳变随机系统在稳定性、鲁棒控制以及滤波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现有文献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Markov链在有限状态空间取值的情形.事实上,当Markov链在无穷可列集上取值时,更能描述一些实际的物理现象,因此,当
断层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地质构造,对工作面布置及矿井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生产实践表明,断层构造附近是冲击地压的多发区域,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的发生与断层滑移释放的大能量微震事件密切相关,且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具有严重程度高、影响范围大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岩石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显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采扰动下断层粘滑动力诱冲机制及断层滑移动力响应与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岩性复杂,岩相多样,亟需建立配套的岩相测井识别方法。综合利用岩芯薄片、常规测井与成像测井等资料对芦草沟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岩相类型划分,并分析不同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相测井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由云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性组成,根据岩芯的矿物组成,考虑在岩芯尺度上的可区分性、测井中的可识别性,划分出块状白云质泥
粘性土层作为弱透水层,是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屏障。有研究表明,粘性土层具有类似半透膜的性质,可以截留地下水中的盐分,阻滞咸水盐分的运移。但对粘性土层阻滞盐分运移能力的评价和研究还不够完善,对盐分在粘性土层中的运移过程及粘性土层对盐分的阻滞作用形式、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论文结合沧州地区咸水越流的实际问题,通过地质钻探采集第四系扰动土样和原状粘性土样,开展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