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磷素迁移机制与风险预测初探

来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iajign1323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色土地区非点源磷向环境的迁移已成为长江上游水体养分的重要来源。为了制定对农业和环境都合理的土壤磷素管理措施,需要查明紫色土磷素向水体释放的机制。本文选择长江上游分布有代表性,但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酸性、中性及石灰性紫色土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分析和盆栽试验等方法,探索了紫色土固持与释放磷的机制以及土壤磷释放到水体的风险预测指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紫色土对磷的吸附取决于其中活性Fe、Al氧化物的含量。紫色土的磷吸附容量与其活性Fe、Al氧化物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在非石灰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中Fe、Al氧化物的贡献并不相同。非石灰性紫色土对磷的吸附容量倚重于活性Al的含量;石灰性紫色土除Fe、Al氧化物外CaCO3也影响磷的吸持,但其吸附容量与CaCO3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2)粘粒含量、pH等土壤性质通过Fe、Al氧化物而间接影响磷的吸附。紫色土不同粒径组分对磷的吸附容量依次为砂粒<粉粒<粘粒,但施入土壤的磷并不必然优先与粘粒结合。酸性紫色土的粘粒对磷有明显的富集,这是由于酸性土中活性Fe、Al氧化物是吸附磷的主要基质,而土壤颗粒中活性Fe、Al氧化物的含量随着粒径减小而增加。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的磷在各粒级间分布的差异不大,因为除Fe、Al氧化物外,活性Ca和CaCO3(在粗颗粒中也有大量分布)对磷的吸持有重要的影响。   (3)紫色土的磷吸附容量从476~1555 mg P kg-1覆盖了很宽的范围,但大多数早耕地土壤对磷的吸附容量较低,在476~685 mg P kg-1之间,林地土壤和水稻土的磷吸附容量高于前者。用单点磷吸持指数PSI可以快速估计不同类型紫色土的磷吸附容量,而酸性草酸铵(或M3溶液)提取的Fe、Al仅适用于估计非石灰性紫色土的磷吸附容量。   (4)紫色土磷的解吸与其吸附能量密切相关。活性Fe、Al氧化物吸附磷的能量高而活性Ca或CaCO3吸附磷的能量低。吸附能量低的紫色土其解吸曲线为一直线,磷的解吸百分率与土壤磷素水平(STP)和磷饱和度(DPS)呈显著正相关,与磷吸附容量(PSC)呈显著负相关。吸附能量高的紫色土磷解吸曲线为一幂函数曲线,当吸附量超过一定阈值后磷的释放风险会显著增加。   (5)土壤磷的释放潜力通常用0.01 M CaCl2提取磷(CaCl2-P)或者水溶性磷(WSP)表征,利用土壤磷的数量-强度(Q-I)关系可用常规土壤磷测试值进行快速估计。紫色土磷的Q-I关系呈一指数曲线,这也可采用斜率有显著差异的两条直线来描述(折线模型)。据此计算出非石灰性紫色土的STP拐点为Olsen P70 mg kg-1,M3 P193 mg kg-1,Brayl P118 mg kg-1,FeO P29 mg kg-1;石灰性紫色土的STP拐点为Olsen P30 mg kg-1,FeO P22 mg kg-1。当土壤磷水平超过拐点,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将土壤磷水平控制在拐点值以下对保护水环境是必要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了顺应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不断转型升级,提高建设效率,以满足不断飙升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建筑的质量以及入住建筑的人
手性扁桃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可用于合成血管扩张药环扁桃酯、眼科药物羟苄唑及中枢神经兴奋药匹莫林。(R)-(-)-扁桃酸甲酯可通过生物催化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
B染色体是不与常染色体重组,有自身进化历程的一类非必需的超数染色体。B染色体能影响细胞和生理的许多方面。B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式定律,且都表现出积累。减数
黎平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角,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8°37′~109°31′,北纬25°44′~26°31′.其主要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属于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保护
乙型肝炎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也是医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人口中有近1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核苷类药物是目前被公认的最有前景的抗乙肝病
明尼苏达被毛孢是大豆胞囊线虫幼虫专性寄生真菌,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线虫生防资源。为了探讨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作用机制,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明尼苏达被毛孢1
目的 探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方法 选择并收集分析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于我院进行输血的300例患者基础资料后开展此次研究,依照双盲均等分配模式设
本文综述了配电网通信网管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研究动向,首先阐述了网管系统常用的技术架构,具体如:集成架构,软件架构,特别是对通信数据实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为系统的通信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体介绍了系统逻辑组网和物理结构,还对数据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系统网络模型的关键设计思想进行了阐述。在支持跨系统的统一软件框架平台基础上,根据系统各功能及其之间的交互关系,制定了相应的软件模块,
大规模可再生分布式发电以微电网的形式并入大电网中,与大电网并列运行,形成分布式发电和电网各部之间能量与信息双向互动的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可再生分布式清洁能源以其清洁环保、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的独特优势成为目前电力能源技术发展下的幸运儿,受到广泛青睐。但是分布式电源与大电网并联运行的供电方式使得大量的分布式电源装置并入配电网中,虽然能有效减轻大电网的供电负担,降低生态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