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亚诺最新小说中的真实元素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8689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现代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于2007年发表了他的最新小说((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Louki的年轻女子的一生和她于母亲,丈夫,情人之间纠结的情感。作家的笔调比以往更显悲观,尤其女主角最后的自杀和小说中多处提到的“无尽的轮回”更显示出浓重的宿命主义观点。莫迪亚诺在这部小说中做了新的尝试,他通过四人之口讲述Louki的一生,这四人包括,一位在咖啡厅里偶遇Louki的大学生,奉Louki丈夫之命调查她失踪之谜的侦探,Louki本人和Louki的情人。每个人眼中的Louki都各不相同,这无疑给这名美丽女子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Laauki?Louki的真实面目究竟是谁?这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问题之一。   通读这篇小说,会发现作家已将他的现实生活与小说的虚构内容完美的融在一起。虚构的人物生活在确实存在的街道上,建筑里,就连他创作的人物,无论是Louki,还是那名侦探,抑或是咖啡厅里的大学生,每个人身上都仿佛附着这莫迪亚诺他自己。表现最明显的在第三章Louki的自叙中,其中讲到童年时她与母亲那种亲密却矛盾的关系,这活生生就是作者自己本身的经历。这些细节引发了本人很大的兴趣,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到底加入了多少比例的真实情况,小说中那些细节可以看出?这种将自身真实经历有比例融入虚构叙述的小说与其他的自传体小说有什么区别?总之,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是本篇论文的研究主题。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研究法国文学史上自传体小说的演变史,分析小说中“真实”比例的变化,及文学批评家依据“真实”在叙述中所占的不同比例而划分的不同种类小说。这章是本论文的基调与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基于小说文本而做的的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Louki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是怎样将真实身份投射到虚拟人物之上。第三章分析其他真实元素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其他文献
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交往和合作的日益增强,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的形成为来自世界各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相互交往
期刊
语言模糊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近年来,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一直致力于模糊语言在各种文体的具体应用,其中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是近些年来国内外语言
学位
期刊
期刊
张爱玲自1953年离开中国以后,用英文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雷峰塔》、《易经》。她自己翻译了《秧歌》和《赤地之恋》,《雷峰塔》和《易经》是她的赞
面对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新需求,部分高校正在尝试进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P)方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困难,首要
约翰·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对他诗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其唯美的语言、奇异的想象等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从生态思想、政治倾向等角度分析济慈诗歌
在中西方的主流文化观念中,女性是非理性的代名词,因此疯狂往往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基础,探讨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中文学作品中“女性疯狂”主题的演进与
象似性研究是现如今语言学领域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主要是研究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相对关系,获取语言符号的内在含义,对于全面展现语言的本质属性以及语言功能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