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时期的文章与思想——《古今》、《艺文杂志》与周作人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期间,北平、上海等沦陷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区域,它们名义上保留了汪伪政权的“中华民国”称号,但实际上却处在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之中,这种政治局面使沦陷区人民的国民身份产生分裂感,落入实际上的“亡国奴”的处境,在以笔墨为表达工具的沦陷区文人那里,因此而形成了40年代的特殊写作,映照出属于那个时代的文人心态。本文希望对这一特殊空间的特殊表达有所描述和思考。  作为沦陷时期文章与思想载体的,本文选择了上海的《古今》和北京的《艺文杂志》,它们分别是南北沦陷区规模与影响较大的文艺刊物,既带有沦陷区刊物的共同气质,又有地域差异所带来的不同面目,以此为个案,本文希望展现沦陷区写作的整体风貌。  第一章,梳理《古今》《艺文杂志》出现的前文化环境。由于编者、主体作者多所相同,《古今》文章对30年代沪上小品文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表现出某种继承性,而不同于30年代的现实政治环境则造成了《古今》表达的特殊性。《艺文杂志》由周作人主持,他自20年代起即以主持刊物为自己每个阶段的思想主张建立表达空间,从《语丝》的“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到《骆驼草》发掘小品文的思想意义,再到《世界日报·明珠》副刊对“国难”问题的思考,随着40年代思想体系的建立,遂有《艺文杂志》作为新的思想实践的阵地而诞生。  第二章,以沦陷区最重要的小品文刊物《古今》为案例,探讨沦陷区文人的写作状态。沦陷区文人以中国人而处于日伪政权统治的处境所造成的自我身份的分裂,是他们一切写作的现实动因;在《古今》“悼古伤今”的文章中,“过去”是由当下现实来选择的,易代之际的人物掌故与乡土风物写作因此走入他们的笔下,成为他们曲折地表达自己家国之思的“他人酒杯”。  第三章,探讨周作人40年代的思想主张。周作人40年代思想体系的建构循着两条线交织前进,一是30年代以来对“国难”问题的思考,一是日军对中国部分领土实际占领后,周作人把“作为主权的国家已经沦亡和分裂”作为他自己所理解的政治现实。因而,40年代的周作人,在把“民族”与“国家”相分离的前提下,致力于以“民族复兴”为终极目标的“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思想体系的建构。他不断推动思考向自己要达致的目标前进,但思想本身的某些环节又不断地对这一前进产生挽阻,形成周作人40年代思想的复杂性,这是他自身所带有的全部文化传统与40年代现实政治环境相互碰撞和争夺的结果。
其他文献
突发事件标语口号是指宣传应对和解决突发事件的方针、办法,对受众有一定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这些标语口号在解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起到积极地宣传、激励和引导作用,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前人对王昌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研究颇多,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则甚少。本文试将王氏诗论与创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王氏创作来阐释其理论,并以王氏诗论来考察王氏诗歌创作
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如何更有效地通过专题策划,更好地发挥新闻摄影在党报中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体现党报的权威性、主导性,进而推动党报迅速发展,已成为党报探索的重要课题之
本文介绍了IP交换的新技术即标签交换技术.它可以保持ATM交换硬件不变,并采用一组同Internet相一致的协议,可获得交换机的性能价格比和方便地增加新的路由器功能,满足由于Internet用户数量的指数增长和用户对Internet带宽需求所带来的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的要求,并大大降低了IP映射ATM的复杂性,因而标签交换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IP网中的路由结构.
内毒素暴露对哮喘具有双向效应。在职业环境中高水平的内毒素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非特应性哮喘的患病率增高;相反,在职业或非职业环境中高水平内毒素暴露对抗原过敏的形成可
智能用电网络具备通信、计算、远程协调、自治管理与精确控制等多项功能,是典型的用户侧信息物理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了智能用电网络的数据采集与通信机制,为其机制构建混合动
“网络文学”的概念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但并没有因此影响到网络写手们的实践,在自由精神主导下的网络创作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和多维的趋势。以今何在为代表的网络写手,在不为传统文
该论文是从精神立场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特质的初步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诸种精神立场中,由于受既有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自然精神显得尤其突出,影响尤其深远,而
本文从训诂学与传意语言学相交叉的角度,选取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进行比较,分析同一文本不同注者所传之意的异同,所传之意的特点,进而探讨影响赵岐、朱熹注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