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teopontin促进人胃癌细胞存活与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steopontin(OPN)是最早从骨基质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分泌型、粘附性的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OPN通过与其主要的受体整合素和CD44相互作用,参与多组织、多器官的生理病理过程。近年发现OPN还是一种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多功能细胞外基质蛋白。OPN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结肠癌、食管癌、肺癌和神经胶质瘤等许多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提示OPN与肿瘤细胞存活、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到多基因的改变,包含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的扩增及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等。前人研究发现OPN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组织高。然而,OPN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我们首先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在非胃癌组织和胃癌组织中检测了OPN、MMP9、HIF-1α和CD34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显示,在非胃癌组织中均未能检测到OPN、MMP9和HIF-1α的表达。胃癌组织中MVD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而且发现OPN、MMP9或HIF-1α表达量高的胃癌组织中,MVD值就越高。统计学方法分析,OPN、MMP9、HIF-1α和MVD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或在高、低分化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OPN与MMP9和HIF-1α的表达分别具有相关性(r=0.872,p<0.01和r=0.878,p<0.01),提示OPN、MMP9和HIF-1α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的。为进一步探讨OPN在胃癌细胞存活与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我们构建了稳定表达OPN的人胃癌OPN/SGC7901细胞株和转染空载体的Vec/SGC7901细胞株,并以此为研究模型。研究发现,在无血清和姜黄素诱导生存压力条件下,OPN均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拮抗细胞凋亡,促进胃癌SGC7901细胞存活,通过外源重组的OPN蛋白刺激,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进一步用αvβ3抗体阻断OPN与其结合,发现Akt磷酸化水平降低,说明在压力条件下,OPN可通过与整合素αvβ3结合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胃癌细胞SGC7901的存活。
其他文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期,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以生态脆弱区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采用云理论与关联函
风险投资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型金融工具和重要资本力量,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风险投资通过提供企业战略咨询、关键商业网络资源、人力资源
近年来,随着石榴栽培面积的扩大,石榴的贮藏保鲜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概述了影响石榴保鲜效果的主要因素,简要介绍了几种有效贮藏石榴的方法,供贮藏者参考、借鉴.
传统高校助学工作存在信息化水平低,工作方法陈旧,效率低下,各环节间缺少有效的整合,育人功能缺位等问题。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探索构建基于APP模式的高校助学育人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摘要] 随着新微生物和新感染病的出现、人口增长与人群拥挤,人群免疫力不断下降,抗生素耐药性不断增长,感染性疾病将加大对全球的影响。目前,感染性疾病居全球死亡病因的第二位,造成了极高的病死率和高额的医疗投入。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控制是遏制此趋势的重要手段。既往的控感监测工作繁重复杂,但仅能做到事件后监测和环境监测;通过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和运用,大大提高了监测管理效率,成功完成目标监测,促进控感工作向
为解决现有的软件一体化应用软件平台在故障诊断方面不能有效描述软件服务的语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的软件服务故障自动诊断模型;该模型采用语义的方法将故障分为故障标记
<正>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1897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蒙特苏马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名居家行医的内科医生,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是一
目的探讨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麻醉。方法采用^125I(^125碘)放射性粒子对28例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共植入^125I粒子576颗。麻醉方法采用表面
背景:乳腺癌是当前世界上呈现高发病率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1],在我国发病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2]。发病情况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方面发病率呈现逐年迅速增高,另一方面发病年龄更为年轻化[3],严重影响到当今女性的身心健康。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4,5]。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用乳腺癌组织中的生物学标志物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评估预后及复发转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