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C-环氧虫啶对映体在芸薹属油菜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及代谢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pi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频繁使用,该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深入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环境行为与归趋,探索高效且环境友好的该类农药替代品,已经成为全球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之一。环氧虫啶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替代品种,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环氧虫啶具有两个立体中心、一个氧化环、两个对映体(5R,8S-CYC和5S,8R-CYC)。然而,较之商业化应用多年的吡虫啉而言,人们对手性环氧虫啶在植物中吸收运转、定向积累和代谢规律等对映体选择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仍有限。鉴于此,本论文以环氧虫啶对映体为研究对象,以能反应环氧虫啶分子特征的14C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先进仪器分析技术,从对映体层面上,着重研究环氧虫啶对映体在芸薹属油菜中的吸收运转、定向积累和代谢规律,为客观评价与科学认识环氧虫啶的环境安全性,指导科学合理使用该新烟碱类替代品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我国创制的其他手性新农药的同类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技术体系和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14C-环氧虫啶对映体在苗期白菜型油菜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研究表明,环氧虫啶在苗期白菜型油菜中主要积累在受施叶片,并可双向运输,更易从标记叶向上部叶片运转。油菜幼苗对环氧虫啶两个对映体的吸收总量并无显著差异,其中5R,8S-CYC和5S,8R-CYC在标记叶片中的残留分别占总放射性残留量(TRR)的93.4%和93.7%,在根系残留占TRR的比例均为0.12%,茎中为0.45%和0.47%,标记叶上部叶片(LATL)为2.39%和2.36%,标记叶下部叶片(LBTL)为1.52%和1.51%,两者在各部位的残留也均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揭示环氧虫啶对映体在苗期白菜型油菜中的定向积累并无显著差异。5R,8S-CYC在苗期白菜型油菜中的质量浓度呈现出标记叶片>LATL>茎>LBTL>根的规律。5S,8R-CYC在油菜中的质量浓度规律与前者的一致,但质量浓度范围有差异。试验末期,两个对映体仅在LBTL和茎中的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标记叶片、LATL和根中的质量浓度差异不显著。5R,8S-CYC在苗期白菜型油菜中的转运浓度因子(TCF)呈现出LATL>茎>LBTL>根的规律。5S,8R-CYC也呈现出相似的规律。与前者相比,5S,8R-CYC在LBTL和茎中的TCF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LATL和根中的TCF值则差异不显著。从总体上看,14C-环氧虫啶在苗期白菜型油菜中的运转具有对映体选择性差异。2)14C-环氧虫啶对映体在蕾薹期甘蓝型油菜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在蕾薹期甘蓝型油菜的营养器官中发现,环氧虫啶对映体绝大多数均残留在标记叶片中,分别占TRR的84.0%和84.8%,对映体之间差异不显著,与苗期白菜型油菜的叶片吸收试验得到的结论相似。综合考量成熟期87 d的标记叶上部和下部所有器官,两个对映体向顶运输的残留总量分别占TRR的6.31%和6.15%,向基运输的残留总量分别占TRR的1.89%和3.09%。该结果表明两个对映体在蕾薹期甘蓝型油菜中更易向顶运输,与苗期白菜型油菜的运输规律相吻合。环氧虫啶对映体5R,8S-CYC和5S,8R-CYC在蕾薹期甘蓝型油菜各营养器官中的质量浓度大小依次为:标记叶片>标记叶下部叶片>标记叶上部叶片>标记叶下部茎段和标记叶上部茎段>根部。而环氧虫啶对映体在蕾薹期甘蓝型油菜的生殖器官中的残留总量少于营养器官。研究发现,5R,8S-CYC和5S,8R-CYC在蕾薹期甘蓝型油菜苔(0.56-0.87mg/kg和 0.4-1.00 mg/kg)、整花(0.85-0.52mg/kg和 0.78-0.48 mg/kg)和果实(1.33-2.59 mg/kg 和 0.93-2.51 mg/kg)中的质量浓度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花药和整花除花药外部位的质量浓度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花药中的5R,8S-CYC和5S,8R-CYC峰值分别是1.15 mg/kg和0.96 mg/kg。在整花除花药外部位中5R,8S-CYC和5S,8R-CYC的峰值分别是1.59 mg/kg和1.25 mg/kg。鉴于花和花药中环氧虫啶对映体的残留量大于0.5 mg/kg(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最大残留限),因此需进一步考量环氧虫啶对映体对蜜蜂等非靶标生物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环氧虫啶对映体5R,8S在油菜籽中的质量浓度是1.03 mg/kg,5S,8R是0.75 mg/kg,差异不显著。为了科学地评估其在油菜籽中的残留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利用公式,计算得到人体每天环氧虫啶的估算摄入量(EDI)范围在0.003-0.004 mg/kg bw,远低于同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在GB 2763-2019中的ADI阈值0.06 mg/kg bw。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环氧虫啶的油菜籽所带来的膳食风险相对较小,但由于油菜籽中检测的环氧虫啶对映体残留的浓度在国家相关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残留标准中属于较高水平,故环氧虫啶在油菜籽中的残留仍值得关注。3)14C-环氧虫啶在甘蓝型油菜标记叶片中的残留赋存形态、产物组成与代谢途径。环氧虫啶对映体在甘蓝型油菜叶片中形成的结合残留随着时间递增,到成熟期(87 d),5S,8R-CYC在标记叶片中的结合残留占TRR的比例(33.7%)显著高于5R,8S-CYC(21.1%)。而可提取残留随着时间递减,5R,8S和5S,8R在87 d的可提取残留较2 d的可提取残留分别减少了 16.7%和31.8%。采用LSC与HPLC-QTOF-MS联用技术,鉴定出环氧虫啶在甘蓝型油菜中的7种代谢产物。CYC-M1为2-氯-5-((4,5-二氢-1H-咪唑烷-1-基)甲基)吡啶。CYC-M2为(甲酰胺基((3,4,5-三羟基苯甲酰基)氧基)甲基)氨基甲酸与三分子葡萄糖结合形成的糖缀合物。CYC-M3为(甲酰胺基((3,4,5-三羟基苯甲酰基)氧基)甲基)氨基甲酸与四分子葡萄糖结合形成的糖缀合物。CYC-M4为2-氯-5-((硝基亚甲基)咪唑烷-1-基)甲基)吡啶。CYC-M5为(((3,4,5--三羟基苯甲酰基)氧基)亚甲基)二氨基甲酸与两分子葡萄糖结合形成的糖缀合物。CYC-M6为(甲酰胺基((3,4,5-三羟基苯甲酰基)氧基)甲基)氨基甲酸与两分子葡萄糖结合形成的糖缀合物。CYC-M7为(甲酰胺基((3,4,5-三羟基苯甲酰基)氧基)甲基)氨基甲酸与一分子葡萄糖结合形成的糖缀合物。油菜中引入 5R,8S-CYC 后,CYC-M1 占 TRR 的比例为 39.6-18.3%。CYC-M2 为 9.6-13.7%。CYC-M3 为 2.9-28.5%。CYC-M4 为 32.3-13.5%。CYC-M5 为8.2-4.8%。CYC-M6为2.4-1.2%。CYC-M7仅在2 d这一个取样点被检测到,为0.8%。而对于 5S,8R-CYC 而言,CYC-M1 占 TRR 的比例为 9.4-30.3%。CYC-M2为 8.7-15.2%。CYC-M3 为 5.7-26.0%。CYC-M4 为 38.5-16.9%。CYC-M5 为 6.8-3.5%。CYC-M6为5.9-1.0%。与前者相同,CYC-M7仅在2d这一个取样点被检测到,为1.4%。环氧虫啶在油菜中的代谢试验中,前期的主要代谢物为CYC-M4。鉴于该物质具有生物毒性,建议在制定环氧虫啶残留限量标准时,特别是环氧虫啶在短生长周期植物中的残留时,应将CYC-M4纳入残留定义,给予重点关注。而随着时间的延长,环氧虫啶对映体在油菜中的Ⅰ相代谢产物比例逐渐减少。Ⅱ相代谢产物逐渐从单糖、二糖缀合物向形成三糖、四糖缀合物转化。根据上述代谢产物,推测了环氧虫啶在甘蓝型油菜中可能的代谢途径。环氧虫啶在油菜中存在Ⅰ相代谢,即环氧虫啶通过氧桥所在七元环的开环断裂,形成主要代谢产物CYC-M4。CYC-M4脱硝基和C=C双键断裂,进一步代谢为CYC-M1。环氧虫啶在油菜中还存在Ⅱ相代谢,存在两条代谢途径。其一是,咪唑环相关的中间产物(甲酰胺基(羟基)甲基)氨基甲酸与植物次生代谢莽草酸途径中的产物没食子酸结合形成(甲酰胺基((3,4,5-三羟基苯甲酰基)氧基)甲基)氨基甲酸,该物质再与一分子、二分子、三分子、四分子葡萄糖结合分别形成糖缀合物CYC-M7、CYC-M6、CYC-M2、CYC-M3。其二是,环氧虫啶的中间代谢产物(羟甲基)二氨基甲酸与植物次生代谢莽草酸途径中的产物没食子酸结合形成(((3,4,5-三羟基苯甲酰基)氧基)亚甲基)二氨基甲酸,该物质再与两个葡萄糖分子形成糖缀合物CYC-M5。4)环氧虫啶在芸薹属油菜中吸收过程和可食部位残留不存在手性对映体选择性,但在芸薹属油菜中的运转以及部分器官的残留定向积累方面则存在对映体选择性差异。基于这种现象,本文提出应从手性角度进行有关环氧虫啶在作物中的吸收运转、定向积累和代谢研究,以深入认识其不同对映体在不同植物中的行为差异与代谢特征。
其他文献
寄生蜂具有种类繁多、表型可塑性强和寄主范围广的特点,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寄生多种鳞翅目害虫,是菜青虫Pieris rapae的蛹期优势寄生蜂。寄生蜂对寄主种群的寄生潜力与寄生蜂的寿命密切相关,延长其寿命有利于提高其田间控害防效。蝶蛹金小蜂的寿命随着环境因素变化的可塑性强。为了探明蝶蛹金小蜂寿命的影响因子及其调控机制,本论文就营养条件、热胁迫和病毒
寄生蜂属于膜翅目,是一类具寄生习性的昆虫,种类繁多,具有多样化的生活习性和性状,是研究物种分化、寄生习性和单双倍体性别决定的良好模型。比如,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已经成为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模式生物。同时,多数寄生蜂也是农业重大害虫的重要天敌,田间释放能够发挥良好的自然控制作用,部分已被商业化生产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深入研究和了解寄生蜂的寄生习性,有利于将其大
昆虫属于小型变温动物,温度胁迫能影响昆虫的生存、种群动态和分布。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受温度胁迫后响应最为显著的一类蛋白。除在应对温度胁迫中至关重要,HSP对维持细胞和蛋白稳态也不可或缺,保障了昆虫在正常环境条件下的基本生长发育。目前,HSP在昆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SP70和HSP90家族,其它家族涉猎有限,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此外,昆虫中的研究以基因鉴定与温
植物病毒可以操纵寄主植物释放挥发物以吸引或驱避介体昆虫,从而有利于病毒的流行和扩散。然而,无论是混合挥发物还是单一挥发物在调控介体昆虫寄主选择行为时所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可知。另外,植物病毒是否影响了介体昆虫相关嗅觉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介体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也尚未大量探索。基于此,本论文以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介体昆虫黑尾叶蝉(学名:Nephotettix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典型的昆虫病原真菌,在农林害虫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是一种保守的自我降解机制,对维持细胞内的稳态至关重要。在丝状真菌中,自噬在真菌的营养生长、细胞分化、无性或有性发育、宿主感染和毒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自噬在球孢白僵菌生物防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分子基础,揭示自噬对昆虫病原真菌生防潜能相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病毒病长期以来严重威胁水稻生产。鉴定发现水稻新病毒,研究水稻寄主响应病毒侵染的防卫机制,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论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稻中鉴定到一个全新的小RNA病毒(picornavirus),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新病毒蛋白酶的功能及其切割位点和病毒的进化关系;另一方面,分析了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水稻内长非编码RNA(l
球孢白僵菌(Beaueria bassiana)是一种宿主范围和生防潜力俱佳的虫生丝状病原真菌。无论在离体环境中,还是寄生在宿主体内,它适应环境所演化出的一系列机制均利于其生态位的发展。在生态系统中,铁饥饿稳态对于真菌的生长发育以及物种的传代和壮大都至关重要。在铁胁迫环境下,真菌已演化出一套保守的铁吸收和利用系统,以帮助其度过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在物种演化过程中,膜稳态是细胞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的必
厌氧消化是一种处理动物粪便和生物质副产品的有效方法,既可减少其环境污染威胁,又可获得沼气(甲烷)这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在有潜力的生物质资源中,水产品加工废弃物被认为是产沼气的廉价和有效的原料。2016年中国渔业总产量为4920万吨,约占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的62%。鱼内脏是鱼类加工中的主要副产品,约占鱼类重量的10%以上。2016年共产生490多万吨加工废弃物。而传统的水产品加工废弃物是通过垃圾填
寄生蜂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幼虫期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均来源于寄主,许多寄生蜂通过主动调控寄主体内的营养状态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脂类对昆虫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其代谢平衡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调控。在有些寄生体系中,已经发现寄生蜂寄生能改变寄主中的脂含量,但是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的共生菌可以帮助其抵御致病菌和原生动物的侵染,同时在调控宿主能量代谢上也发挥了重要功能
近年来由于农药残留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堪忧,因而研究快速精准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对于防控农药滥用现象尤为重要。太赫兹(Terahertz,THz)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重大新兴科学技术之一,具有指纹性、穿透性,以及相干性等诸多独特优势,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对18种农药的指纹峰解析、单组分农残的定量检测、多组分微量混合农残的定性识别,以及痕量农残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