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季节性STM模型的中国电力消费特征及预测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电力消费是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一方面,电力消费通常具有周期性和趋势性两种特征,如何合理并准确刻画电力消费特征,一直以来是经济核算部门和一些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另一方面,在“十三五”电力规划期间,国内电力消费情况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对未来的电力需求进行预测,如何准确地预测我国电力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从一个新视角对我国电力消费特征就测度和预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本文从成分分解和状态空间模型的角度,详细介绍四种静态STM的基本构造方法理论,并应用于我国电力消费需求特征场景,对2005年至2016年我国电力季度消费需求进行特征测度,评选出最优的静态STM。之后在其基础上进行推广,构造固定参数形式的STM+βX模型和时变参数形式的tSTM+β1X,应用于我国电力消费需求预测场景,对2016年电力消费做出预测。最后对比STM+X和静态STM,基于最优模型选取指标,从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两个维度比较这几种STM的模型效果。本文的主要结论主要有:第一,通过构造Ⅰ(1)和Ⅰ(2)过程两种趋势成分形式,季节虚拟变量和季节三角函数两种季节成分形式,通过两两组合构造出四种状态空间形式的静态STM模型,利用极大似然法对超参数进行估计,刻画出四种我国电力消费需求特征。这四种静态STM较好地刻画了我国电力消费特征,表明我国电力消费具有趋势性和季节性两种特征。根据四种误差评估指标结果,发现Ⅰ(2)过程趋势成分加时变季节三角函数的季节成分组合的静态STM模型,能够非常好地刻画我国电力消费的季节性特征。第二,在特征测度方面得到最优的静态STM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推广,得到固定参数形式的STM+βX和时变参数形式的tSTM+β1X两种状态模型框架下的季节性STM+X模型,引入经济增长和气候因素两种外生变量,先利用极大似然法对超参数进行估计,再利用这两种STM+X模型刻画电力消费特征。这两种STM+X也同时能很好的刻画出我国电力消费需求特征,根据四种误差评估指标结果,发现时变参数形式的tSTM+β1X在拟合和预测两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即电力消费在预测方面的最优模型为Ⅰ(2)过程趋势成分加时变季节三角函数组合的时变参数tSTM+β1X模型。第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电力消费需求具有稳定的内在增长趋势,同时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此外,我国电力消费需求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种季节效应还存在显著的季节扩张性。第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电力消费还受我国宏观经济内生性发展和我国气候条件程度决定。同时,经济增长和气候条件对我国电力消费需求存在一定的冲击效应,且这种冲击效应是时变的。
其他文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改后,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近几年来,教材的编排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量和积累,尤其在阅读理解方面
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客运线路招标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一直为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它是一个地区进步与繁荣的集中体现。对于云南省而言,工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随着市场经
用 Ce:Fe:LiNbO3晶体构成了四种形式的相位共轭振荡器,分别在自启动与外启动两种工作方式下观测了输出光束的横向分布.结果表明,该晶体的光致散射效应破坏了此类光腔中高斯模
当前全球糖业整体低迷,我国糖业持续第五年出现下滑亏损,行业形势严峻,相比巴西等世界发达产糖国家[1],我国糖业更是复苏缓慢。作为中国第一大产糖区的广西,也是连续多年减产
龚鼎孳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明清易代,他因两度失节备受诟病。其实,龚鼎孳并非不顾臣纪人伦之徒,在国变之时他有过求死之为与南逃之举,他也因失节而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公路运输企业发展集团经济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企业自身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二是企业间为共同经济利益要连结成一个群体。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提高,国外很多著名的制造企业在近几十年纷纷在产品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企业开始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企业的这种转变被学者们称为“服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