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误差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可预报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始误差能够导致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结果产生显著的不确定性。本文使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粒子群智能优化算法(PPSO智能算法)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CNOP)方法应用到复杂的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GFDL CM2p1(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Climate Model version 2p1)中,分别计算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最优前期征兆(optimal precursor,OPR)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optimally growing initial error,OGE),分析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机制,进而明确初始误差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可预报性的影响,能够得出以下结论:(1)对GFDL CM2p1模式模拟能力进行评估。首先,从海表面温度、风场、次表层海温三个方面对GFDL CM2p1模式模拟热带太平洋气候态的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和观测相比,模式虽然会出现冷舌西伸、信风过强等问题,但仍能较好地模拟出热带太平洋气候态的基本空间分布,例如西太暖池–东太冷舌结构、赤道东风带和副热带信风带、温跃层深度自西向东减小的特征。其次,分别选取模拟效果较好的五个中太型和五个东太型厄尔尼诺事件进行合成分析,从海表面温度异常和次表层海温异常两个方面与观测对比,发现模式模拟结果中虽然存在海表面温度异常中心西偏和事件偏强等问题,但确实能够呈现具有不同海表面温度异常中心以及发展过程的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因此,GFDL CM2p1模式可以用来研究初始误差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可预报性的影响。(2)东太型厄尔尼诺事件OPR与OGE的分析。应用PPSO智能算法,在GFDL CM2p1模式中计算了两个东太型厄尔尼诺事件的OPR和OGE。结果表明,OPR及其平均都在赤道西太区域(2°N–2°S,135.5°E–165.5°E)表现出正的海表面温度扰动(sea surface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SSTP)和上层(0–205米)正的次表层海温扰动(subsurface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STP),在赤道东太区域(2°N–2°S,79.5°W–109.5°W)则表现为上层(0–85米)负的STP。进一步的分析表明,OPR的发展机制主要为:赤道西太区域的正SSTP激发西风扰动,该扰动会在海洋中引起下沉的开尔文波,使得赤道西太区域的正STP随之不断向东传播,最终到达赤道太平洋东边界。由于该区域的海表面温度变化以垂向过程(即温跃层反馈)为主导,因此正STP会在海表激发出正SSTP,降低了海表面温度东西梯度并减弱了沃克环流,从而进一步增强赤道西太区域的西风扰动。因此,OPR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海表面温度、风场和海洋动力过程之间建立的海气耦合正反馈机制,即Bjerknes正反馈。OGE的分析同样表明,赤道西太区域存在与OPR类似的误差结构,且其发展同样受到Bjerknes正反馈的主导。综上可知,可以发现赤道西太区域的海温初始扰动对东太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应初始误差的存在会降低这类厄尔尼诺事件预报的准确度。(3)中太型厄尔尼诺事件OPR与OGE的分析。根据中太型厄尔尼诺事件的特征修改PPSO智能算法参数进行OPR和OGE的计算。分析OPR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赤道区域STP较小,热带外SSTP较强,主要存在两个大值区,分别为副热带北太平洋(20°N–40°N,175°E–140°W)和20°S以南。验证发现前者对于OPR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后者作用较小。OPR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副热带北太平洋处正SSTP通过影响局地大气场,在其南侧产生西南风扰动,减弱信风强度进而减弱蒸发。通过增加表层向下潜热通量减少了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从而使正SSTP不断向赤道中太区域传播。到达赤道后,正SSTP一方面通过纬向平流反馈局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生局地西风扰动,激发出向东传播的下沉开尔文波,进而在东太区域通过温跃层反馈激发出正SSTP。然而由于赤道波动较弱,未能建立起有效的Bjerknes正反馈过程,最终在冬季发展成为东太SSTP较弱,中太SSTP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太型厄尔尼诺事件。分析OGE的空间分布可知,随着误差约束的减小,表层误差强度减弱,副热带北太平洋关键区域以负的海表面温度误差(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rror,SSTE)为主。对应的误差发展过程也与OPR类似,最终发展成为拉尼娜事件。根据目标函数的设定,OGE算例中正SSTE发展的初始误差同样能够具有较大的目标函数值,根据发展类型不同可将其分为东太型和中太型正初始误差。其中前者表现为赤道西太和中太区域正次表层海温误差(subsurface temperature error,STE)增强,发展过程主要依赖赤道波动过程;后者则表现为赤道区域正STE减弱,目标区域的正SSTE主要来自于热带外。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副热带北太平洋区域的初始扰动对中太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类初始误差会显著的影响中太型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效果。除此之外,赤道中西太区域的次表层海温初始误差同样也会导致中太型厄尔尼诺事件预报准确度的下降。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腐蚀防护技术逐渐趋向于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而微纳米材料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作为二维材料家族的一员,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特别是灵活的组成和固有的阴离子交换性能,使其在高氯的海洋环境下具有先天的防护优势,因此能够在众多的微纳米材料中脱颖而出。但是在腐蚀防护领域,人们对LDH的合成以及结构特征研究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遭受风暴潮灾害和台风浪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暴潮灾害和台风浪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几乎每年都会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对于风暴潮和台风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风暴潮和台风浪的致灾机理及其对承灾物的作用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必然要求。风暴潮过程存在着多种影响因素,各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对
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是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体进行水交换最活跃和最关键的海区,同时也是东海陆架上多支黑潮分支流的生成源地。台湾东北黑潮跨陆坡入侵东海陆架的黑潮水体对东海的海洋环流结构、营养盐输入、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近海赤潮灾害等海洋环境的诸多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台湾东北附近海域的流场结构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和预测东海海洋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伴随黑潮在台湾东北显著入侵东海陆架的
2001年8月调查发现在钓鱼岛东北海域存在很强的冷水涌升现象,本文根据收集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冷水涌升过程,将其命名为‘钓鱼岛东北冷涡’,并分析了其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发现该冷涡是季节性冷涡,每年都会夏季出现。由于调查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本文又利用ROMS模式模拟了东海南部的水动力特征,研究了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并分析了其与流场的关系。获得了以下几点成果。(1)钓鱼岛东北冷涡是由于底层
内潮在层化海洋中普遍存在,它是由正压潮流与大陆坡,海脊,海底峡谷等复杂海底地形相互作用产生。内潮的破碎和耗散会在局地和深海海盆引起强垂向混合,这对维持经向翻转环流起着重要作用。背景环流通过改变层结,调制着内潮的生成和传播。由于背景环流场存在着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的信号,内潮在其调制作用下也会存在时空变化。我们通过高分辨率的三维数值模式来研究在印太环流系统的影响下,M2内潮的能量收支与辐射路径的变化。
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典型的双模态特征:稳定模态和不稳定模态。考虑到黑潮延伸体不同模态下海水盐度、温度异常变化对大气环流、海洋水团、鱼类生存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探究黑潮延伸体双模态(年代际变化)对其周围区域海水盐度、温度异常季节变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黑潮延伸体年代际变化对黑潮-亲潮交汇(Kuroshio-Oyashio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富庶、城镇密集,同时也长期遭受台风灾害的侵扰。分析台风以及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的危险性,预测可能发生的极值风速与风暴增水,对这些地方结构的抗风设计以及防灾减灾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深圳市为例,采用传统的Monte-Carlo方法分析其台风危险性。基于CMA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的历史台风数据,提取了对深圳市有影响的台风的关键参数,并确立了每个关键参数最优的概
黑潮入侵对东海陆架的海洋动力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黑潮入侵量都是通过200m等深线的体积输运来评估的。然而,这种近似的替代可能导致黑潮入侵通量的低估,因为它无法分离黑潮和陆架水的向岸和离岸输送。本文建立了覆盖东海、黄海、渤海的三维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式,并基于此模式提出了一种全流域被动示踪模拟方法,暨通过在目标
中尺度海表温度(SST)扰动和海表风应力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调节大气和海洋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大部分气候模式还不能有效地表征这一中尺度海气耦合过程。特别在南美西海岸海域的中尺度海气耦合非常强烈,气候模式模拟一直存在一个明显的SST暖偏差。本文采用局地加权回归(LOESS)的滤波方法,从高分辨率的Quik-SCAT风场和AMSR-E SST卫星观测数据中提取了南美西海岸大气和海洋的中尺度扰
热带太平洋次温跃层环流对于全球海洋大输送带环流和暖池热量的再分配及气候变化等有重要影响,历史上由于缺乏观测数据,全球大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稀少且远远落后于上层环流研究。近十几年来,随着国际Argo剖面浮标观测计划的实施,大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太平洋Argo剖面漂流浮标的温、盐剖面观测数据和停留层漂流轨迹数据,结合130°E和137°E断面历史走航观测以及五年滑动平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