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对黄茶闷黄度及香气品质影响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net2002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控制黄茶“闷黄”工艺的时间和通气条件,利用浙农113品种鲜叶制得黄茶样品22个,对其感官品质、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充分研究,探究闷黄过程中感官品质和香气组分的动态变化、不同闷黄程度的香气标志物以及闷黄过程中氧气对黄茶香气物质的作用。结果如下:(1)对比通氮气、空气、氧气闷黄茶样的感官审评结果发现,氮气能够有效抑制黄茶闷黄风格品质的形成,品质上更接近于绿茶,且闷感不明显,总体香气较低。通氧气闷黄能够加快黄茶闷黄的速度,但其形成的爽度、甜润度、活泼度、通透性均比通空气的差。本试验中通空气闷黄茶叶的感官品质总体表现最优,通空气闷黄6-9小时黄茶品质最佳。(2)通过对实验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归纳提出不同闷黄程度(闷黄度)的黄茶品质特征、筛选相关对应茶样,形成黄茶感官闷黄程度标定表。将黄茶的闷黄程度分成10个梯度(1-10度),以及对照(无闷黄工序,属于绿茶)0度共11个梯度。1度最轻,10度最重。并根据闷黄程度又将黄茶的闷黄程度分为轻度闷黄(1-3)、中度闷黄(4-7)、重度闷黄(8-10)。其中闷黄度达10度时,出现闷黄过度的特征,品质开始下降。(3)对模拟自然闷黄(通空气闷黄)茶样进行香气提取、检测与分析,共检测出148种香气物质。其中醇类21种、酮类18种、醛类9种、吡咯类及其衍生物12种、杂氧类化合物9种、酸类12种、芳香烃7种、烯烃类16种、含硫化合物3种、酚类5种、酯类23种、烷烃类10种、内酯类2种以及其他类物质3种。伴随着闷黄时间的增加,黄茶的香气物质总相对含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4)黄茶特征香气属性相关贡献物质,轻度闷黄中的绿茶香气属性如“清高”、“鲜爽”等特征的相关贡献物质主要为带有花香和清新水果香气的醛类和酯类物质以及吲哚、香豆素、δ 杜松烯等具有花香及水果香的香气物质和二乙基硫醚等含硫化合物;“甜”香属性相关贡献物质主要为带有花香、甜香、木香风味,由类胡萝卜素类物质代谢产生的萜烯类、萜烯醇类、萜烯酮类物质,如α-杜松醇、β 月桂烯、香叶醇、大马士酮、香叶基丙酮等以及杂氧类化合物呋喃酮、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等;“浓郁”属性相关贡献物质除了与“甜”香属性相同的物质外,还包括了茶香酮、十六酸甲酯两种物质;劣质香气属性“闷、酵”的相关贡献物质以脂质代谢和氨基酸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为主,如2-呋喃甲醇、3-呋喃甲醇、吡咯、1-乙基-1H-吡咯-2-甲醛(茶吡咯)、2,5-二甲基-吡嗪、2-乙基-5-甲基吡嗪、3-甲基丁酸、己酸等以及6,7-二甲基-1,2,3,5,8,8a-六氢萘、β愈创木烯等物质。(5)不同闷黄程度黄茶的香气标志物,轻度闷黄的香气标志物为二乙基二硫醚、(Z)-3-己烯基丁酸酯、二环己基甲酮、二乙基三硫醚、香豆素、2,5-二叔丁基-1,4-苯醌、2,3-二氢苯并呋喃、吲哚;中度闷黄的黄茶香气特征明显,其香气标志物为苯乙醇、(3R,6S)-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香叶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十六酸乙酯;重度闷黄的香气标志物为吡咯、(Z)-2-戊烯-1-醇、2-呋喃甲醇、2-乙基-5-甲基-吡嗪、庚酸、β 愈创木烯、6,7-二甲基-1,2,3,5,8,8a-六氢萘、顺-9-十六烯醛、十一烷基环己烷、正十六酸。(6)氧气对黄茶的闷黄风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感官表现上有氧气参与的黄茶茶样更容易形成“甜纯浓爽”的风格特点。结合香气挥发香物质与香气前体物质研究发现,氧气在黄茶闷黄过程中可以通过促进黄茶闷黄过程中类胡萝卜素、氨基酸、脂质等香气前体物质的氧化、降解、美拉德反应等途径,促进橙花醇、香叶醇、香叶基丙酮、反式-β-紫罗兰酮、茉莉酸甲酯、茉莉酮、2-呋喃甲醇、2(5H)-呋喃酮等香气物质的形成,从而影响黄茶的特征香气表现。
其他文献
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优绿茶之一,香气和滋味是其感官分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不同等级的龙井茶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组学、化学计量学等方法,从龙井茶的风味感官品质评价、品质理化成分分析、风味属性与化学组分相关性三个角度对不同等级的龙井茶的风味品质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龙井茶描述词列表。采用RATA方法,建立17个适用于描述龙井茶等级相关风味的描述词并确定对应实物参比样,通过AHC、PC
学位
棉花(Gossypium spp.)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富含纤维素的成熟纤维是天然纺织品的重要来源。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与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是广泛栽培的两个异源四倍体棉种,独立驯化的过程导致了二者在产量与纤维品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陆地棉纤维产量高、品质中等,而海岛棉产量低、但品质更优。解析海陆纤维品质差异的遗传基础,是整合纤维优异性状的
学位
作为转录后调控的一种新兴防治手段,RNAi以其特异性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在害虫防治众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而在亚洲水稻的重要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中已经建立了成熟的RNAi研究体系。进一步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将RNAi方法用于稻飞虱的绿色防控。本研究在褐飞虱转录组库中找到了编码苏氨酰t RNA合成酶(Thr RS)和CUG结合蛋白(CUGBP1)的两个基因。两者在哺乳动物以
学位
莠去津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其长期使用导致农业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的普遍性,对农业生态安全具有潜在危害,特别是其对敏感作物的残留药害影响作物轮作和农业生产。研究和认识土壤中莠去津的生物有效性有助于评价其潜在风险,对合理用药也具有参考价值。为此,本研究以莠去津为目标化合物,稗草和油菜作为供试植物,研究了莠去津在五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降解特征。评估不同土壤条件下莠去津对稗草的抑草活性和对油菜的毒性作用差异,
学位
灌浆温度与氮肥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两个重要生态因子,但关于这两个生态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互作效应及其有别于单因素(灌浆温度或氮肥处理)的品质效应特点,以及灌浆温度与氮素穗肥互作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与水稻籽粒淀粉组分、贮藏蛋白含量和相关理化特性间的相互联系,迄今尚缺乏较明确的认识。此外,茎鞘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为水稻灌浆结实期库器官(籽粒)光合同化产物的一个重要来源,与籽粒灌浆充实度和稻米
学位
全球转基因作物迅猛发展,种植国家、面积和作物种类逐年增加。我国经过二十多年持续科技投入,转基因育种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明确转基因作物的分子遗传特征和环境安全评价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的前提。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发育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转基因大豆需进行严格安全性评价才能进入商业化应用。本论文以前期获得的SMV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生产中茭白幼苗定植后与孕茭期极易遭遇高温天气,严重影响茭白产量与品质。本文以双季茭白龙茭2号(Zizania latifoli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28-高油菜素内酯(HBL)对茭白幼苗高温抗性的具体调控作用;初步探讨了热驯化与茭白幼苗高温抗性之间的关系;鉴定并分析了茭白热激转录因子(HSF)基因家族,不仅为实际生产中解决高温胁迫难题提供可行思路,也为未来茭白耐热种质资源创造
学位
植物诱导抗虫反应是植物抵御植食性昆虫为害的重要策略。化学激发子能够激活植物的抗虫反应而本身对昆虫没有直接毒害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筛选了一种化学激发子SC-30,发现该化学激发子加入水稻(Oryza savita)水培营养液(终浓度5 mg/L)中能有效提高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brown planthopper,BPH)的抗性:若虫接虫7天后存活率降低约80%,雌成
学位
梨属(Pyrus L.)植物属于蔷薇科(Rosaceae)落叶果树,在中国是继苹果、柑橘之后的第三大果树。梨有机酸含量是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是决定果实口感的关键因素。梨不同种类和品种之间有机酸含量差异较大。探索与果实有机酸关联的分子标记,从而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其遗传特性,对加速育种进程、培育高品质梨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出高质量SNP标记对三个梨杂交群体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将
学位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全球作物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将长期威胁粮食安全和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指示,“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因此,阐明作物耐盐机制和培育耐盐作物品种,对于改良和利用盐碱地资源以及保障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一方面以全球大麦(Hordeum vulgare L.)微核心种质和遗传转化常用品种黄金希望(Gold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