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世界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造成了一系列危机。中国绿洲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生命之源和经济发展的承载体。大范围的极端干湿事件将导致中国绿洲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严重制约绿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对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不同干旱指数固定阈值对极端干湿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变化特征的研究,且侧重于中国绿洲单一小区域,而基于月地表湿润指数的标准化变量对中国绿洲全区域极端干湿事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鲜有见到。因此,深入探究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区域农业生产发展以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1960~2019年中国绿洲63个国家气象台站的日尺度平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长时间序列数据,结合Sen’s斜率、KendallTau非参数检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傅里叶功率谱和Regime Shift Detection检验,从不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周期和格局转变规律,同时采用贡献率定量分析主要气象要素对极端干湿事件变化的贡献程度,再次结合大气环流指数、NCEP/NCAR再分析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交叉小波和双线性内插,探讨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频次变化与大气环流因子、位势高度场、海温场、ENSO事件之间存在的可能联系,揭示区域大气环流和海温背景场对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1960~2019年中国绿洲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分别以-0.24次/10a和0.19次/10a速率显著下降和显著上升,除河套平原绿洲外,其余5个分绿洲的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在1960s频发,极端湿润事件在2010s频发,各季节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极端干旱和湿润事件均在7月份发生频次最多。(2)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主要时空模态表现为除河套平原绿洲的部分地区外全区一致的变化特征,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的主要时空模态表现为区域一致性变化。春季极端干旱事件活跃区分布在银川平原绿洲亚区,夏季频次高值中心在中卫市,秋季高频次地区出现在克拉玛依市,冬季活跃区在酒泉市,各季节极端湿润事件活跃区分别分布在塔城地区的托里县、海西州都兰县、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昌吉州阜康市。(3)Regime Shift Detection分析表明,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在1986和2015年发生突变,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在1989和2015年发生突变。傅里叶功率谱分析表明,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存在5.69 a的周期,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次存在2.12 a和2.35a的周期。(4)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各主要气象因子对中国绿洲地表干湿状况的贡献率排序为降水>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中国绿洲极端干旱事件主要受青藏高原指数的影响,极端湿润事件主要受北半球极涡面积和强度的影响;北半球500h Pa位势高度场与极端干旱事件以负相关关系为主,与极端湿润事件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与ENSO指数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显著相关;赤道太平洋(3°~9°N,140°E~179°W)附近海区是影响中国绿洲极端干湿事件变化的关键海域。
其他文献
微小RNA(miRNA)是一类短的(约21个核苷酸)内源性非编码RNA,可调节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表达,miRNA几乎参与番茄的所有生物过程,特别是发育、分化、成熟、衰老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miR394是植物中古老且保存完好的miRNA,它参与植物发育和胁迫响应的调控,存在于许多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中,比如,番茄,拟南芥,甘蓝型油菜,柑桔、紫花苜蓿、马铃薯、葡萄、玉米和水稻。目前已在拟南芥、水
冰川为人类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与服务,产生了重要的生态经济效应。由全球变暖导致的山地冰川退缩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人类福祉,开展冰川及其服务价值变化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文中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18年三期三江源冰川数据分析三江源冰川现状和时空变化。结合气象台站数据、再分析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冰川学、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构建冰川服务价值评估
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近年来河川径流在时空特征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配置、管理与利用。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文过程变化机制,对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61-2018年石羊河流域径流观测数据对上游、各支流及中下游径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改进后双累积曲线法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
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殊的地理单元之一,青海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介于3169-4649 m,受南亚、东亚、高原季风、西风环流等共同影响,对气候响应灵敏,气候环境较为复杂,加之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湖区内沉积物成为研究古环境演化和高原隆升的良好信息载体。因此,借助色度及粘土矿物指标来记录青海湖地区的沉积环境,探讨色度及粘土矿物的古气候意义,发挥其揭示古环境变化的精确性及可行性,可丰富青海湖周边及类
本文利用四个配体得到了6个发光配位聚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基本表征,同时也研究了它们的荧光传感性能。1.基于N杂环类配体的Zn(Ⅱ)/Cd(Ⅱ)配位聚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利用三角形配体三-(4-咪唑)三苯胺(TIPA)和V字形配体4,4’-二(吡啶基)二苯醚(OPY)与羧酸类配体D-樟脑酸(D-H2cam)和2,5-噻吩二甲酸(H2tda)通过水热法合
湖冰厚度是湖泊在封冻期的重要物理参数,不仅反映了水-气界面能量交换强度和物质迁移过程,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随着当地冬季旅游热度的增高,开展青海湖湖冰厚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不仅对于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湖冰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冬季青海湖管理措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青藏高原0.01°×0.01°气温数据集、ERA5
农田土壤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当前我国在经济作物如果树等生长管理中采取的不科学的灌溉施肥方式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关中地区典型葡萄园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N0(0 kg?hm-2)、N155(155 kg?hm-2)和N232(232 kg?hm-2)处理,并以沟灌
在常见的环境同位素中,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水体的组成部分,是地表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传输的重要媒介。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2H和δ18O)定位监测是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环境领域应用的基础,有助于理解不同环境水体相变、混合和输送的过程,并为水资源调配、灾害防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东部气候干旱,水资源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然而目前对其大气降水中氢氧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输入项,水分子中蕴藏的同位素信息成为示踪水汽来源的重要凭证,稳定同位素技术为水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甘肃定西地处于我国黄土高原区,气候极度干旱、环境灾害频发,对于本区水资源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使用同位素技术研究定西地区水循环成为新技术手段,本文依据实地测量数据对定西市的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信息进行了补充和研究,并对定西地区水汽来源状况进行解析。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最小二乘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地球形成与起源的基础。由于钻孔取样和高温高压实验的限制,基于量子力学的第一性原理模拟方法成为地球内部物质物性研究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是地震学观测与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状态研究的纽带和桥梁。地球内部的Fe-O体系在高温高压下会发生物理化学的转变。最近发现的FeO2以一种新的化学计量比出现并在核幔边界处稳定存在,并且在地幔压力下其与He元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