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其主要特征是由国家举办、国家财政供给、以公益服务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标。事业单位是在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它既不同于党政机关和企业,也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第三部门、非政府机构等,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类型,为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事业单位旧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政事不分,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事业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机制僵化,内部缺乏活力;机构和人员膨胀,财政负担沉重等等,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先后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广电、新闻出版、地质勘查、工程勘察设计等诸多行业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改革缺少总体目标设计,缺少配套政策支持,处于局部、分散、各自为战状态,未能形成改革合力,难以向全面、纵深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这对全面、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吸取以往改革的经验教训,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要分析确立一个合理的目标,必须做好总体规划设计,才能确保改革按照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取得预期成效。为此,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全面充分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目标,以推进政事分开和事业单位社会化为方向,通过管理体制变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优化事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这个目标模式,本文梳理出推进改革的路径。一是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由中央成立一个专门的具有高度权威和决策能力的事业单位改革领导机构,直接在中央或国务院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协调、推进全国的改革进程,把事业单位改革从以部门、地方为主的分散推进转向由中央统一部署、领导、组织的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二是统筹规划设计改革总体战略。在大量全面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及试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改革的总体方案进行科学谋划设计。三是清晰界定职能,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参与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四是推进分类改革。按照所承担的职能,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政策和措施推进改革,以求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真正取得实效。五是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政府既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也可以作为公共管理者,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事业进行投入,通过规划、引导、调控、监督等手段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六是及时跟进各项配套改革。根据改革总体方案的设计,同步研究相关配套改革,制定出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政策意见,协调推进,促进改革效益最大化。其中重点包括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等。七是健全事业单位法人制度。明确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条件,逐步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八是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政府设立专门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对相关事业单位的服务内容、质量、价格等进行监督管理;还可通过社会评价机构,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民意调查,以群众满意度来衡量绩效情况,促进事业单位持续改善服务,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推进路径方面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对下步全面推进改革的实践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