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在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多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粮食需求量较为庞大,所以我国把粮食安全放在较高的战略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在现代化驱动的作用下,占用耕地面积建设城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工矿用地面积势必会急剧增加。由此导致的耕地数量与质量下降,粮食产出的减少,是摆在我们面前棘手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概况研究了国内外对土地评价的学术进展,并研读了大量关于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相关资料,以此为入手点,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下一步工作则是在清晰了研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在完善过程中详细的梳理出技术路线。与此同时,概况总结技术路线的同时简要的介绍了耕地后备资源、土地评价、限制性因子法等相关概念,并以此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理论依据。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土地稀缺原理为指导,依托2014年国家组织实施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基础。基于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宜耕与否由多因子条件共同作用而成,采用具有主导作用的“限制性因子”法对图斑开展评价,主要涉及的指标包括:生态限制、地形坡度、土壤PH值、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母质、年降水量、排水条件和耕作便利度等。最终应用GIS手段构建评价体系完成评价结果,利用评价结果分析研究区在规划期内耕地数量能否满足占补平衡的要求,以及保障措施。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采用“限制性因子”法,选取了 11个能反映耕地后备资源图斑是否宜耕的指标,建立满足反映耕地的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耕作便利度条件的评价系统。通过分析筛选出境内所有满足宜耕条件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并统计面积。(2)通过对宜耕图斑进行面积统计,预算出研究区满足宜耕的所有耕地后备资源。与规划期内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有效的计算出研究区能否满足占补平衡的需求。并且预算出按照此类发展趋势,耕地后备资源可供开发的年限。此次实例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将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和维护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