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鲤科鱼类肌间刺的演化及其在滇池金线鲃选育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kul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产养殖业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其中,鲤科鱼类养殖在淡水水产养殖业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鱼产品主要以鲜活个体,或者加工成鱼丸,鱼泥产品供予消费者。无论是消费者选购活鱼还是生产商加工鱼制品的过程中,鱼体内肌间刺的有无或多少通常是一个重要的筛选指标。然而,与养殖鱼类备受关注的性状,如生长速度、抗病性等相比,鱼类肌间刺这一重要性状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肌间刺的有无、数量多少及其在鱼体肌肉中的分布不仅包含着重要的科学问题,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提高我国以鲤科鱼类为主的淡水养殖业整体品质的现实问题,其深入研究亟待开展。  本研究首先以中国鲤科鱼类为材料,通过选取代表性种属,分析了鲤科鱼类肌间刺数量和相应的演化趋势。采用X光拍摄法及传统解剖法确定中国鲤科鱼类肌间刺数量为73-169枚,均值为110.5枚。12亚科鱼类中,肌间刺均值由多到少分别为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126.0枚)、鲌亚科Cultrinae(123.6枚)、鲴亚科Xenocyprinae(120.4枚)、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inae(117.8枚)、(鱼丹)亚科Danioninae(113.9枚)、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112.7枚)、鮈亚科Gobioninae(109.7枚)、鳅鮀亚科Goblobotinae(108.2枚)、鲃亚科Barbinae(107.4枚)、野鲮亚科Labeoninae(102.4枚)、鲤亚科Cyprininae(92.2枚)、鱊亚科Acheilognathinae(87.7枚)。鱼体分区后分析结果显示,臀鳍第一鳍担骨之后(AFBA)区域肌间刺数量明显较背鳍第一鳍担骨之前(BFBD)区域与背鳍第一鳍担骨之后到臀鳍第一鳍担骨之前(BFDA)区域的多,在鱊亚科、鲤亚科、鮈亚科和鳅鮀亚科中可达5倍以上。脊椎骨数量与肌间刺数量呈正相关,且与BFBD区域相关性最小。鲤科鱼类单位脊椎骨下的肌间刺数量较为稳定,为3.0±0.14枚。  结合多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对鲤科鱼类肌间刺的数量演化状况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鲤科鱼类肌间刺数量在多个大分支节点上均向着增加与减少两个方向变化,具体表现为适应高原生活的裂腹鱼类肌间刺增加,而鱊亚科和野鲮亚科鱼类肌间刺明显减少。肌间刺数量变化与一些物种系统地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丁觞的系统发育关系与鳑鮍类鱼类较为接近,而其肌间刺数量也倾向于同鳑鮍类相似,提示在今后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中可将肌间刺数量作为参考要素。从洞穴环境种类的肌间刺数量演化情况来看,典型洞穴种类较非典型洞穴种类肌间刺数量少,推测环境改变可能是肌间刺数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索肌间刺数量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可能关系,通过分析不同食性、生活水层及流速对鲤科鱼类肌间刺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偏流水环境生活的鱼类其肌间刺总量较偏静水环境下的多,且主要在脉弓小骨。偏静水环境的鱼类较偏流水环境鱼类在BFDA区域肌间刺数量有减少,在AFBA区域显著增多。上层鱼类肌间刺数量较中层和下层鱼类多,肉食性鱼类肌间刺较杂食性和植食性鱼类多,且主要在BFBD和AFBA区域。  除肌间刺数量外,还关注了肌间刺形态的演变。对鲤科鱼类6个亚科的19个种进行解剖,结果显示,所研究鲤科鱼类肌间刺形态主要有6种,没有复杂树枝形态出现,从比例看,主要以“卜”形和“I”形为主。肌间刺长度与宽度分析结果显示,肌间刺长度可能与鱼体体型相关,宽度与种类差异相关。  通过比较金线鲃属鱼类肌间刺变化发现,洞穴种类具有较少的肌间刺,洞穴环境与肌间刺数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解肌间刺发育的时空规律,对滇池金线鲃肌间刺的骨化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滇池金线鲃骨化时间大约为90-100dpf(day past fertilization),较一些种类明显偏晚,这可能与其生活环境温度低有关。此外,滇池金线鳃肌间刺骨化开始时,其体长范围为1.52-1.70cm,与其他已研究物种的体长相比并没明显规律,可见鱼类肌间刺的骨化时间可能与体长没有相关性。  为进一步研究肌间刺分子调控机制,以滇池金线鲃左侧肌肉和整体尾部为研究材料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对比肌肉组织中肌间刺生长期和非生长期之间有665个差异表达基因,尾部组织两个时期间有735个差异表达基因,两组织间差异基因的交集数量为639个。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周期、胶原、细胞骨架、脂类合成、肌肉收缩及离子运输等功能中。差异基因中,发现了3个可能与肌间刺骨化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是bglap基因、类POSTN基因和类Twist2基因。Bglap和类Twist2基因可能分别参与着肌间刺骨化过程中骨细胞钙化,成骨细胞分化。而类POSTN基因可能是肌间刺发育相关的特异基因,其主要参与膜内成骨中的骨骼生长。此外,在与发育时间相关性最强的3个模块中鉴定出了4个与肌间刺骨化相关的hub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了铁代谢、破骨细胞的生成、钙结合以及骨骼矿化过程。  将肌间刺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滇池金线鲃新品种选育中,对滇池金线鲃F1代与F4代肌间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F1代相比,F4代肌间刺总量均值下降约3枚,简单刺形肌间刺所占比例同比升高83.8%,其他复杂刺形肌间刺所占比例同比降低。从肌间刺的刺长和刺宽来看,滇池金线鲃F4代较F1代变得更短更细。肌间刺作为滇池金线鲃的重要性状,可能会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此外,还建立了少刺和多刺两个滇池金线鲃群体,这也为研究肌间刺遗传机制与人工选育少刺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白藜芦醇对阿尔兹海默病的保护治疗效应研究  近年来研究表明甲醛诱导的神经毒性在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理
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物种,也是我国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虽然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但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金丝猴目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烟叶醇化(陈化)是烟草加工的重要生产环节。微生物在烟草醇化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烟草醇化期间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的报道相对较少。烟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基于人体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如人脸、指纹、视网膜、声音等的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指纹识别技术的综合性能优于其它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是当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在交通视频监控、航空航天、机器人视觉、医学图像分析等领域有着很重要的应用,现如今相关领域的很多研究
无线通信技术、雷达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对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源器件,如混频器、振荡器等,是构成微波毫米波射频电路与系统的核心部件。本文利用基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笔者根据自己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经验,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概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并阐述了自己在设计素描和设计
在射频系统中,超外差接收机射频前端的预选器件具有增加带外抑制,提高频谱纯度,优化接收机性能的重要作用。由于开关滤波器的实现方式简单,并且设计非常灵活等优点,在工程应
结合了光电路交换(OCS)和光分组交换(OPS)优点的光突发交换(OBS)是一个理想的用于下一代光因特网的技术。考虑到网络中的流量90%以上都是基于TCP协议的,例如常见的FTP、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