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对“高校—农村”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却始终不能保持同步发展,“三农”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村知识贫困是“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威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是农村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实现高校知识有效流动到农村,有助于推动农村知识化进程。从知识经济视角看,知识从高校流动到农村是知识溢出的过程。在高校与农村的知识溢出中,高校是知识存量丰富、知识创新能力强的“峰地”,是知识源;而农村是知识基础和知识存量比较薄弱的“谷地”,是知识接收方。知识从知识源有效流动到知识接收方,受知识溢出双方文化知识距离、接收方吸收能力等各方面影响,探索距离、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将有助于打开高校对农村知识溢出的“黑箱”,为实现高校与农村经济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距离、吸收能力、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构建“高校—农村”知识溢出中,距离、吸收能力以及知识溢出效应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以知识距离和文化距离两维度测量高校与农村知识溢出中的距离,以有形效应和潜在效应两维度测量农村实体的知识溢出效应。实地走访与高校有过合作经历的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和成员100余家、镇或村一级基层政府26个、家庭农场12户,开展知识溢出现状的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同时结合网络问卷发放,共计回收有效问卷465份。运用SPSS20.0以及AMOSS17.0,结合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对所回收样本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索高校到农村知识溢出中距离、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高校与农村的知识溢出中,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校与农村在知识基础、组织文化及价值系统上距离越小,越能促进农村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且知识距离比文化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更为显著。(2)高校与农村的知识溢出中,距离对农村知识吸收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验证了“相对吸收能力”观点的合理性。农村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弹性的、相对的,取决于“高校—农村”的知识和文化平台的相似性。二者相似性越高(即“同族联姻”),越有助于农村方对高校方所溢出的新知识的获取、同化、转化和吸收。(3)农村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效应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这说明农村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知识溢出的绩效越高。此外,吸收能力对潜在效应的影响力大于对有形效应的影响力,即吸收能力的提高对农村实体的长远发展影响更深。(4)吸收能力在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在农村知识吸收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距离的降低意味着高校与农村在管理和技术知识基础、组织文化和价值系统的重叠性较高,知识的溢出对农村的影响越强。(5)在我国高校向农村的知识溢出中,知识距离相比文化距离更加直接作用于知识溢出效应,而文化距离比之知识距离则更多通过影响农村实体的吸收能力来作用于知识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农村、政府及高校视角对提高高校向农村实体的知识溢出效应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实现高校与农村经济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正>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症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
期刊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完成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在其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是每个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实行的一项工作内容。在各企事业单位实施各项工作的
各语言教学法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对这些理论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掌握各种教学法的特点,掌握语言教学的发展规律,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做到扬长避短,提出
介绍数字航测相机检定的原理,以及国内外实验室检定和飞行检校的概况,对比分析两者的关系,提出了数字航测相机检定的建设思路。
虚构概念不仅有明确的内涵,而且有一定的外延。如果将虚构概念的外延视作零,将使普通逻辑的许多定义、规则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将虚构概念的外延视作零的错误在于把外界的东西
关于三皇五帝的多种说法,可以整合为巢皇、燧皇、羲皇以及炎帝、黄帝、玄帝、尧帝、舜帝;三皇五帝时代是漫长的,三皇阶段的下限距今起码有五千年,五帝阶段的下限距今有四千多
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投入、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这几年,这样的园区各地频现,带动了地方农业的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农业综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所学内容,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本文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
当代道德哲学中存在着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两条探究路径。它们的问题意识不同,对道德认知和动机的看法不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上也观点相异。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差异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