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尚書》孔安國注,經過宋元明清時期學者的考證,到乾隆官修的《四庫全書總目》,明確認定非漢孔安國注,而是大約晉人的偽作,學術界稱之為“偽孔傳”。本文称《尚書孔傳》。《尚書孔傳》是唐以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尚書》古注,對於該書的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並沒有因其晚出而低估。隋唐之際,陸德明的《經典釋文》、顏師古的《五經定本》和孔穎達的《五經正義》,在《尚書》注釋方面都選擇了《孔傳》,而沒有選擇當時仍然存世的馬融、鄭玄、王肅的注。由於《五經正義》是唐代官修版科舉考試的標準注釋,造就確定了《孔傳》的地位,使得《尚書孔傳》逐漸盛行,對後世產生深刻的影響。宋代開始對孔傳本《古文尚書》展開真偽討論,到清代形成定案。清代官修《四庫全書總目》正式承認《古文尚書》當中的二十五篇為偽書歷史上叫“偽古文”,同時確認全部的漢孔安國注是晉人的偽作。但《四庫提要》同時也充分肯定了“偽孔傳”的學術價值: “根據古義,非盡無稽。”抓住了《尚書孔傳》的基本特點。因真偽問題的干擾,學術界對《尚書孔傳》的重視程度不夠高,研究者對《孔傳》當中蕴含的古義古訓也缺乏系統的挖掘、整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孔傳》在訓詁學和經學上的地位。對《尚書孔傳》訓詁的内容、方法、特點以及價值等方面的系統深入的考察,是亟待解決的課題。需要說明的是,近年新出土材料,引起對《古文尚書》中偽篇的再討論,根據我們的粗淺認識,這些新材料,還不足以撼動原有的結論。至於《尚書孔傳》的真偽問題,更沒有新的出土材料可供我們討論。所以本文依然遵用原有結論,即把《尚書孔傳》視為晉人的訓詁成果。研究《尚書孔傳》,首先是對《尚書孔傳》的訓詁資料進行詳細地分析類比,形成《尚書孔傳類詁》。《類詁》是把《尚書孔傳》當中直接的訓詁資料和融於串講之中的訓詁資料全部逐條釐析而成,共清理出7009個訓詁條目。分類基本參照《爾雅》的類別,分成20小類,經過同類合併,最終立目2059條。這是第一次對《尚書孔傳》訓詁成果進行分門別類地徹查.這項工作能讓我們更直觀、更清晰地認識《尚書孔傳》這份訓詁遗產,也是我們認識和研究《尚書》的一個可靠的基礎,同時也為學術界提供了進一步研究《尚書》訓詁或其它經籍訓詁的一個參考。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尚書類詁》本身是一份學術成果。對《孔傳》訓詁條目的切分,具有一定的學術難度。在这方面,孔穎達《尚書註疏》、清代王先謙的《尚書孔傳參正》以及近人曾運乾的《尚書正讀》都是重要的參考。我們發現阮元的《經籍籑詁》在切分《孔傳》的訓詁條目方面存在大量遺漏,其中《孔傳》串講中的訓詁材料,基本上沒有切分出來,因而在數量上不及《類詁》總數的一半。這也是《類詁》不得不作的理由。我們以《尚書孔傳類詁》為根據,對《尚書孔傳》訓詁的内容和要例進行了分類探索與歸納。其中,釋詁、釋言、釋訓屬於普通語詞的訓釋;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官屬於禮儀制度類詞語的訓釋;釋人、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屬於天文地理類詞語訓釋;釋草、釋木、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屬於動植物類詞語的訓釋。基本上每一小類為一節。根據每一類的的訓詁内容,我們歸纳出互訓、設立界說、聲訓、釋以類名、特征、身份、地位、地理位置、親缘關係等多種訓釋方法。每一類詞語的訓釋方法有共性也有個性。通過這樣的分類探索,我們對《尚書孔傳》訓詁的嚴密性和專門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基本可以認定《尚書孔傳》屬於成熟的,體例前後較為一致的,自覺性較強的訓詁成果。通過研究,我們認識到《尚書孔傳》以義訓為主,使用了多種訓詁術語,往往根據文義訓釋詞義,一訓之後重訓者少。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孔傳》絕大部分訓詁都有依據,或來自《爾雅》,或來自馬、鄭、王的《尚書》舊注,或來自其它典籍。而且,我們發現孔穎達的《疏》在揭示《尚書孔傳》的來源方面格外留心,說明了孔穎達已經發現了《孔傳》訓有所本。但由於孔穎達認為孔安國是西漢人,因此對於《孔傳》和《說文解字》、《廣雅》的關係缺乏揭示。我們在排查《尚書孔傳》釋詁類語詞時,發現出於《說文》的約64見,出於《廣雅》的居多,約148見,這些是孔穎達基於他認識的局限,沒有照應到的。由於宋元明清以來,學術界對《尚書孔傳》的認識逐漸接近於真實,基本認定《孔傳》為晉人的作品。這樣,《尚書孔傳》和《廣雅》的先後關係就能擺正,和馬、鄭、王注的關係也能擺正。造就使得我們能夠在思路上超越孔穎達,能夠知道《孔傳》和馬融、鄭玄、王肅注以及和《說文》、《廣雅》相通的地方,是《孔傳》繼承了他們,從而進一步認識到《尚書序》所說“博考經籍,採摭羣言,以立訓傳”的真正含義。雖然《尚書孔傳》的訓釋偶有商榷之處,但必須明確,《尚書孔傳》是寶貴的訓詁成果,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在訓詁學史上的佔有非常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