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人文通识教育为视角来探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文共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首先对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接着对人文通识教育之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和必然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人文通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其目的是培育受教育者健全的精神人格和正确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文通识教育为视角来探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文共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首先对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接着对人文通识教育之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和必然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人文通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其目的是培育受教育者健全的精神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在对武汉市三所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后,就人文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在价值层面上,人文通识课中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其次,学生在接受人文通识教育的过程中缺乏道德实践;再次,人文通识课开设不足,受教育人数有限;最后,人文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较为单一。
第四章针对人文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文通识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策略、措施,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兼顾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人文通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特点,班级授课制与小组讨论、个别教学相结合;坚持育人为本的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香港公民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游行抗议事件,从2003年开始的反“二十三条”立法、2007年的“占中”行动、旺角暴乱、2010年的反高铁运动、2016年香港“反释法”风波、2019年的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引发的持续社会影响等。种种事件背后都显示着治港政策在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不适应性和香港公民国家认同式微的局面。认同理论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其后又被政治学所沿袭用于确认个体及其所处社群、国家等等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全面抗日斗争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们党强健自身肌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延安时期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整风运动整肃纠正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提高党员干
督抚制度是清朝中央统治地方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督抚人选安排亦称之为督抚员缺制度,地方督抚的设置与嬗变对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满族皇帝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权力意志更为突出,权力控制更为强烈,采取了若干加强皇权专制的制度安排,其中之一就是督抚制度。该制度往往要通过一个权力系统,这个权力系统即督抚系统。以康熙时期八大总督官员的民族属性为基本假设,通过数据及文献分析进一步论证此假设,深入探讨康熙朝设置满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实践教学是《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补齐现实短板的重要环节,《基础》课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践教学决定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湖北地区5所高校的师生进行调查访谈发现,当前《基础》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困惑,这些现实困惑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条件稀释难以保障
人类进入互联网和法治大时代,中国也进入信息网络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时代。互联网法治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观层面主张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在目标导向方面是建设网络强国与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并立,在宗旨上坚持政府先导与服务人民并行,在方略上提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并举,在国际法治层面强调尊重网络主权与促进开放合作并存。 本文从信息网络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出发,
志愿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杆之一。积极推广志愿精神能够很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助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积极培育、践行志愿精神的众多群体中,大学生群体无疑是一支主力军、生力军,其对志愿精神的理解、认同、践行程度,与其自身的思想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志愿精神,不仅可以带动全社会范围内志愿精神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蔡和森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最早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家之一,也是中国提议创党的第一人,他在革命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与发展方向,并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指引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本文共四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自然经济是其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基础和支柱。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破产,乡村社会渐趋萧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在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及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先后进行了农业合作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探索,同时开始对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的推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