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研究食管癌根治性放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与累及野照射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治疗失败模式及放疗毒副反应,探讨放疗后局部区域复发转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评估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在食管癌根治放疗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245例食管癌患者,其中接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electivenodal prophylactic irradiation ENI)者126例,接受累及野照射(involved-field irradiation IFI)者119例。全组患者男性160例,女性85例,鳞癌229例,非鳞癌16例,按照2009年食管癌放射治疗研讨会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期53例,Ⅱ期68例,Ⅲ期124例。全组患者中104例接受放化疗,141例接受单纯放疗。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照射范围、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病变部位、钡餐造影长度、CT显示病变最大直径、周围组织器官受侵、GTV体积、临床T分期、N分期、TNM分期、化疗及化疗周期数、处方剂量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其中区域失败包括食管未控或复发及区域淋巴结复发或转移,远处转移包括远处脏器转移及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生存相关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生存时间以放疗开始之日计算。结果:随访截止至2013年11月底,随访率为95.1%。全组患者按计划完成治疗,治疗后近期疗效为CR者75例(30.6%),PR者为169例(69.0%),NR者为1例(0.4%),总有效率为99.6%。ENI组与IFI组相比,前者近期疗效显著好于后者(χ2=4.245,P=0.039)。全组患者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5.4%、44.4%、39.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3%、36.7%、21.3%;1、3、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7.3%、34.8%、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照射范围、钡餐造影长度、CT显示病变最大直径、周围组织器官受侵、GTV体积、临床T分期、TNM分期为影响食管癌放疗后局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并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钡餐造影长度、CT显示病变最大直径、周围组织器官受侵、GTV体积、临床T分期、N分期、TNM分期、化疗及化疗周期数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且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钡餐造影长度、CT显示病变最大直径、周围组织器官受侵、GTV体积、临床T分期、N分期、TNM分期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T分期、化疗周期数、照射范围是患者局部控制的独立性影响因素;临床T分期、N分期、化疗周期数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性预后因素;化疗周期数、照射范围、N分期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独立性预后因素。治疗后失败模式分析显示:全组共163例患者出现治疗后失败,其中局部区域失败92例,单纯远处转移36例,区域失败伴远处转移35例。ENI组与IFI组疗后1、3、5年总失败率分别为35.4%、62.5%、69.0%,46.5%、71.5%、81.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4.402,P=0.036);两组1、3、5年局部区域失败率分别为29.9%、48.4%、50.0%,39.6%、62.1%、71.4%,两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χ2=8.638,P=0.003);两组1、3、5年食管局部失败率分别为26.7%、43.7%、45.6%,37.0%、55.5%、66.4%,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7.860,P=0.005);两组的1、3、5年区域淋巴结失败率分别为6.4%、10.6%、10.6%,10.7%、22.0%、31.4%,两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χ2=5.408,P=0.020)。两组的1、3、5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5.4%、30.7%、46.2%,21.1%、37.2%、45.1%,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072,P=0.789)。≥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100,P=0.752)、(χ2=0.437,P=0.509)。结论:(1)食管癌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可明显降低区域失败,提高局部控制率,预防照射联合化疗可能使早期患者生存获益。(2)临床T分期、化疗周期数、照射范围是影响本组患者局部控制的独立性因素;临床T分期、N分期和化疗周期数是影响本组患者生存的独立性预后因素。(3)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明显降低了局部区域失败,与总处方剂量的关系并不明显,很可能靶区范围的适当外扩对改善早期患者的放疗疗效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