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层回灌过程中的气相堵塞实验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char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表植被破坏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缓解这些问题,许多国家都采用人工回灌的方法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但是随着回灌时间的延长,回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堵塞情况,使得地下水人工回灌效率大大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回灌工程报废。堵塞现象的发生在井灌过程中十分普遍。堵塞一般分为悬浮颗粒物堵塞、压实堵塞、气相堵塞、生物堵塞和化学堵塞等类型。现阶段悬浮物堵塞机制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气体产生的堵塞现象的研究依然较少。本文致力于在室内利用砂箱实验开展含水层回灌过程中的气相堵塞机制的探究。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研究的影响,本次实验使用的含水介质是高纯度的石英砂,回灌水是水质较好的自来水。首先对回灌水进行脱气处理,然后使用脱气水对含水层回灌16 h,含水层出水流量不断增加且最后趋于稳定,此时换成微气泡水回灌160 h,含水层的出水流量随回灌时间的增加不断减少。微气泡水回灌结束后,对含水层进行回扬处理,然后重新使用脱气水回灌16 h,当含水层出水流量达到最大值时改用曝气水回灌130 h。实验砂箱分为七个渗流段,通过对比每个渗流段的K,(相对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来研究气体在含水层中的运动情况。气相堵塞的机制则是通过对比砂箱整体的渗透系数变化情况来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渗流区的K,值基本上随回灌水流的方向依次减小。但是也有个别渗流区的K,值会明显高于前一段相邻渗流区的K,值。究其原因可能是气泡随着回灌水进入含水层并在渗透通道中不断堆积,使得渗流区的K,值降低。当小气泡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融合形成体积较大的气泡,这些大气泡不容易发生上浮运动,同时受到回灌水流的不断冲击,破裂形成小气泡,部分小气泡会顺利通过含水层的渗透通道,使得部分渗流区的K,值高于相邻渗流区K,值。使用微气泡水回灌结束时,含水层的整体渗透系数最终降低了19.60%,使用曝气水回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降低了28.63%,表明回灌水中含有的气体越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下降的越低,气相堵塞现象越严重。室内实验耗时较长且需要多人合作对含水层出水流量、水位等多项指标进行持续测量,为了减小工作量,设计了一种全自动含水层回灌堵塞实验装置。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气相堵塞的防治措施。
其他文献
四川省气象局与国土等部门围绕地质灾害防御关键环节密切配合,依托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项目建设,全程联动,采取中短期、短临到雨量现报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决策预报服务,在推进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日趋明显,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交织发生和相互影响,一些局部灾害若不及时控制,往往会迅速蔓延,酿成全局性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临床对其确切诊断主要集中于中晚期。因此,肝癌的早期预防是目前亟需关注的医学问题。研究资料表明,表观遗传
本文介绍了IPCC评估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历程以及历次评估报告的主要贡献,概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结论、主要原因、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及应对措施.
1311号超强台风"尤特"具有强度变化快、后期路径复杂、在广西滞留时间长、风雨强度强、范围广、灾情重等特点.其在广西滞留时间长达112h,为历史罕见.分析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
径流和泥沙是坡面养分流失的主要载体,养分流失过程受水土流失过程以及附着在土壤颗粒上的养分元素在径流吸附解析效力影响。植被措施作为治理坡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在影响径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旱灾时空格局研究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利用清代故宫旱灾档案建立清代旱灾数据库,运用GIS技术重建了1689-1911年中国旱灾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
会议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上气象灾害防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美国、加拿大等若干发达国家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特点和经验,尝试提出对我国未来气象防灾减灾的
唐代城市环境因受自然、历史与人为多重因素的影响,日益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唐代城市路面状况不理想、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城市周边的森林因过度砍伐而匮乏、大肆捕杀动物
大坝变形是由于受到温度、坝体荷重、地质结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坝体的形状和位置发生相对变化,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改变的过程。有些不均匀沉降使大坝变形超出了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