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地区间公共资本投入的均衡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导向型”发展战略影响了我国政府服务行政职能的发挥,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偏重于流向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工业领域,而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投资则相对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高涨,造成我国当前公共领域投资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资本投入区域间、区域内的差异问题越来越明显。基于新公共管理相关理论,论文以公共资本存量为研究对象,运用永序盘存法科学测量了全国及各省市的公共资本存量,并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我国公共资本存量区域差异的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我国公共资本存量经历了从严重短缺到逐步增加的发展过程,但其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从区域间差异来看,2011年三大区域公共资本存量的排名情况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变动趋势上,三大区域间公共资本存量差异呈缓慢上升趋势,此种差距正逐步拉大。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内部公共资本存量差异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中部地区;变动趋势上,三大区域内公共资本存量差异主要体现为省际差异,其变动趋势呈广口“U”型,省际差异一直存在,但此种差异正在逐步改善。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历史的观点和现实的角度对我国公共资本存量区域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包括政府职能、体制变迁、技术选择以及财政分权等四个方面。针对以上成因,论文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引入民间资本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公共资本存量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理论研究最终要和实践相结合。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公共资本投入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现状,进而对政府职能发挥的重点领域、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以及转移支付的重点区域进行合理的规范与调节,是缩小我国目前公共资本存量区域差异、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更加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提高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逐步加大我国公共资本的投入规模。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公共资本投入比重,制定公共资本投入的长远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公共资本投入的体制机制,实现我国公共资本投入的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