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角膜拟合形态与角膜表面像差及眼像差关系目的研究不同角膜拟合形态对角膜表面像差重建与表达的影响以及拟合形态角膜像差与眼像差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择30人60例正常眼角膜,平均年龄22.12±6.12岁,平均屈光:球镜度为-0.035±0.369D、柱镜度为-0.285±0.267D。运用ORBSCANIIz系统检测角膜非锥面、椭球面、球面、球柱面拟合形态角膜表面高度,Zywave像差检测系统检测暗适应状态眼像差,Matlab(V7.1)与Zemax(V2003)软件重建角膜表面像差,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关系。
结论1.正常角膜不同拟合形态重建的表面高度与表面像差不同,椭球面拟合形态角膜像差为负值,非锥面、球面与球柱面拟合形态角膜像差为正值,其中非锥面与椭球面角膜拟合形态重建的表面像差接近真实角膜像差值。
2.最佳拟合形态可由拟合形态角膜像差与眼像差的相关关系确定,最佳拟合形态重建的角膜像差拟合精度具有准确性,角膜非锥面与椭球面拟合形态趋向于最佳角膜拟合形态。角膜最佳拟合形态的选择有利于个体化角膜屈光手术的设计与进行。
3.具有镜影像对称的角膜拟合形态为最佳拟合形态,镜影像对称有利于双眼对称性角膜屈光矫正的设计。
第二章角膜非球面形态与角膜表面像差及眼像差的关系目的研究角膜表面非球面形态与角膜表面像差以及眼像差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择30人60只正常眼,平均年龄22.08±6.15岁,平均屈光:球镜为-1.85±3.49D,柱镜度为-1.64±2.26D。运用ORBSCANIIz系统获取角膜及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以及角膜表面高度,Matlab与Zemax软件计算角膜表面像差,Zywave系统检测暗适应状态眼像差,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关系。
结果1.角膜非球面性为-0.315±0.278;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0.237±0.176;角膜后表面非球面性为-0.338±0.197。角膜非球面性与前表面非球面性呈正相关(P=0.000),前表面非球面性与后表面非球面性呈正相关(P=0.036)。
2.角膜前表面像差为-0.2962±1.8899um,后表面像差为-0.7277±0.6633um,角膜像差为-1.0239±1.8219um。角膜非球面性与角膜像差(P=0.000)、角膜前表面像差(P=0.000)与角膜后表面像差(P=0.024)呈正相关。前表面非球面性与角膜前表面像差(P=0.000)、角膜前表面像差(P=0.000)呈正相关。后表面非球面性与角膜后表面像差呈负相关(P=0.000)。
3.暗适应状态,5mm瞳孔眼像差为3.691±2.587um,其高阶像差为0.335±0.205um;6mm以上瞳孔眼像差为2.630±3.136um,其高阶像差为0.346±0.283um。角膜非球面性与眼像差(P≤0.004)及其高阶像差(P=0.000)呈负相关;前表面非球面性与5mm瞳孔眼高阶像差以及大于6mm瞳孔的眼像差及其高阶像差呈负相关(P=0.000);角膜后表面非球面性与大于6mm瞳孔眼像差呈正相关(P=0.012)。
4.眼像差中离焦为-1.235±4.444um、球差为-0.173±0.126um、叶形像差0.0387±0.5662um、45°斜轴初级散光为-0.1169±0.7749um、90°初级散光为0.5964±2.0291um、45°斜轴次级散光为0.0194±0.0607um、90°次级散光为0.0003±0.0738um、初级水平彗差为0.0329±0.0451um、初级垂直彗差为0.0087±0.2812um、次级水平彗差为-0.0099±0.0181um、次级垂直彗差为0.0226±0.0797um。角膜非球面性与离焦(P=0.000)、叶形像差(P=0.000)呈正相关与45°斜轴次级散光(P=0.000)、90°次级散光(P=0.004)、初级水平彗差(P=0.011)呈负相关。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与离焦(P=0.001)、叶形像差(P=0.011)、45°斜轴初级散光(P=0.023)呈正相关与45°斜轴次级散光(P=0.005)、次级90°散光(P=0.002)呈负相关。后表面非球面性与球差(P=0.004)、45°斜轴初级散光(P=0.000)呈正相关与离焦(P=0.044)、初级水平彗差(P=0.005)、次级水平彗差(P=0.000)、次级垂直彗差(P=0.005)呈负相关。
5.暗适应状态6mm以上瞳孔,晶体像差为3.6720±4.1659um,其高阶像差为1.3884±1.9303um。角膜非球面性、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与晶体像差(P=0.000)、晶体高阶像差(P=0.000)呈负相关。
结论1.角膜非球面形态主要由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决定。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的改变影响角膜后表面非球面形态,其与角膜生物力学有关。角膜后表面非球面性可用于早期诊断后部圆锥角膜及亚临床圆锥角膜。
2.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增大角膜像差与眼像差增大,角膜后表面非球面形态增大,角膜像差与眼像差减小,是屈光手术诱发角膜与眼像差增加的形态学基础。非球面性与离焦、球差、散光及彗差的具体相关程度用于指导消除眼像差成分的设计,是临床个体化角膜非球面切削模式的形态学基础,其中角膜切削区域应参考个体暗适应状态的瞳孔大小。
3.角膜像差与晶体像差存在补偿时晶体表面非球面形态近似于角膜非球面形态;非球面形态是眼屈光界面像差存在平衡与补偿的形态学基础,临床有利于指导个体化晶体的设计与植入。
第三章泪膜相关角膜不规则形态与角膜表面像差及眼像差的关系目的研究泪膜相关角膜不规则形态与非球面形态的关系,探求泪膜形态变化对角膜形态、角膜像差与眼像差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30人60只正常眼,平均年龄21.44±6.38岁,平均屈光:球镜度-2.69±3.29D,柱镜度-0.84±0.64D;1%阿托品散大瞳孔,0.5%盐酸丁卡因干扰泪膜,运用ORBSCANIIz系统检测不规则性与非球面性,Zywave系统获取散瞳状态眼像差,Matlab与Zemax软件计算角膜表面像差。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关系。
结论1.0.5%盐酸丁卡因干扰泪膜形态,泪膜厚度变薄,均一状态破坏;角膜表面高度形态改变导致前表面与后表面不规则形态增大,角膜非球面形态增大角膜形态变陡峭。
2.泪膜在0.5%盐酸丁卡因干扰后角膜表面像差增大,其显著改变在角膜中央5mm区域外周边角膜表面。散瞳状态眼高阶像差增大,泪膜厚度变薄角膜非球面性增大使离焦、球差增大;角膜表面不规则性与不对称性增大导致不对称像差和光的散射增大。矫正角膜表面的不规则形态与不对称形态是临床个体化角膜规则切削模式改善视觉质量的形态学基础
3.泪膜相关角膜不规则形态可以反映泪膜及角膜形态的统一性。
泪膜相关角膜不规则形态对角膜像差与眼像差影响的定量分析可用于干眼症的诊断与其视觉质量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