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而有所舍 依而有所取——论基督教对苏雪林的影响及其接受的独特性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ng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基督教徒的苏雪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之一,基督教文化深刻且深远地影响着她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以及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苏雪林与基督教的渊源可谓错综复杂。赴法前,她的宗教生长环境是混乱的,宗教思想是混杂摇摆的;赴法后,她对基督教的皈依经历了排斥、感化、皈依、悔恨到坚定的几度波折。正是在这种曲折的皈依之路和复杂的皈依之因,才导致了基督教文化对苏雪林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其接受的独特性。在苏雪林的文学作品中,基督教文化印记所处可见。无论是对基督教言语和意象的借鉴,还是博爱精神的彰显,忏悔祈祷意识的浸染,救赎观念的渗透,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苏雪林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五四理性思想的熏陶,及其自身皈依的曲折不彻底性,使得基督教文化接受在其身上呈现出了独特性。在作品中,苏雪林将上帝、耶稣等神灵形象世俗化,她剥去了耶稣神秘的外衣而仅留牺牲、博爱等精神内核,以更贴近生活、世俗的形式诠释了基督教的内涵。同时,苏雪林的作品不仅仅只限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将个人救赎上升到了民族救赎,将博爱精神以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国家前途的忧虑呈现出来。作品中展现出的对民族救赎的责无旁贷和民族大爱的深沉真切充分显示了苏雪林冲破个人情感,将基督教的救世精神和社会忧患意识结合起来的气概。而在文学批评和反鲁事件中,苏雪林所呈现出的剑拔弩张的攻击者和睚眦必报的复仇者姿态却令人难以理解。抛开作为一个批评家应具有的客观公正、理性冷静不说,作为一名基督教徒的苏雪林在面对鲁迅和她所不喜欢的作家时,也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中所宣扬或者说所要求的宽恕、宽容和博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吸纳接受宗教精神的作家举不胜举,而如基督徒苏雪林这般不彻底的皈依,深刻的文学阐释和世俗化、群体化、博爱但不宽容的独特基督教精神接纳和诠释却是罕见的。皈依基督教作为苏雪林传奇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举措之一,应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探讨的兴趣。
其他文献
“9·11”事件之后,美国全国上下洋溢着爱国热情,电视、杂志、报纸充斥着关于恐怖袭击的报道。政客们叫嚣着要复仇,各路作家也一拥而入参与这场喧嚣。经过六年的沉淀,与之前的作
摘 要:矿井通风系统作为矿井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井通风安全系统的评价对于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探讨传统的矿井通风评价方法,与新型的综合矿井通风安全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对矿井调整和改造系统、优化通风设计、准确编制应急预案及指导通风安全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矿井通风系统 安全评价     矿井通风系统是否良好,对矿井抗灾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工作要靠党员去落实,党的执政地位要靠党员去维护,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而作为大学生党员,应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努力培养自身的全面素质,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治上起带头作用。当代大学生党员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逐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
有道是,先做人再做官。在强调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今天,各级干部经常想一想什么是“做人”,显得十分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多元看法,但是“做人
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东西。 出租车司机刘志就经常这样想。 刘志小时候的最大愿望就是当一名交通警察,穿上笔挺的交警服,手握指挥棒,站在红绿灯下,指挥南来北往的汽车。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中职班主任专业化。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交叉口,比较迷茫,而班主任在帮助学生树立
“网红”现象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大众在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也是话语权力斗争的场所。如果把“网红”现象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大众在网络世界的成名
当我们展开一幅幅老舍、胡絜青的画作和藏画,一股书香、墨色沁人心脾,那尘封已久的画作,刹那间真气弥满,真情洋溢。赵之谦、翁方纲、何绍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