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和钴原子掺杂硼团簇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FeBn(n ≤15)团簇和CoBn(n ≤19)团簇的几何结构、电子性质和磁性。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团簇的一些基本情况。首先,简单介绍了有关团簇的一些基本概念,浅谈一下团簇研究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接着介绍了团簇研究的范畴及意义,最后,概括了本文在团簇研究中所做的工作和意义。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过程。首先,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过程,从Thomas-Fermi模型,到Hohenberg-Kohn 定理,再到Kohn-Sham 方程,直到最近的对密度泛函理论的各种修正。介绍了各种常用的交换相关泛函。介绍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Dmol 3 软件和Gaussian 软件。   第三章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Approximation,GGA)方法,对不同自旋多重度的FeBn(n ≤15)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电子性质和磁性进行了研究。团簇最低能量结构的平均结合能、二阶能量差分和能隙均表明FeB3、FeB8、FeB12和FeB14 团簇较相邻团簇稳定。团簇最低能量结构中Fe 原子的d 轨道和B 原子的p轨道存在着明显的杂化。团簇最低能量结构的总磁矩主要来自Fe 原子3d 轨道的贡献,且总磁矩随团簇尺寸增大呈现奇偶振荡。   第四章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的方法对不同自旋多重度的CoBn(n ≤19)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电子性质和磁性进行了研究。随着尺寸的增加,CoBn(n ≤19)团簇最低能量结构从平面结构逐步演变为立体结构,Co 从主团簇的外部向内部转移。团簇最低能量结构的二阶能量差分表明CoB3、CoB7、CoB10、CoB12、CoB14和CoB16 团簇较相邻团簇稳定。Co的掺杂增强了硼团簇的化学活性。最低能量结构中Co的d 轨道和B的p轨道存在着明显的杂化。   当Co 处于主团簇的外部时,Co的带电量为正,Co 具有磁矩。当n ≥13,Co 处于主团簇的内部时,Co的带电量为负,Co的磁矩湮灭。团簇最低能量结构的总磁矩主要来自Co的3d 轨道的贡献。
其他文献
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收发信号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通信功能的有效发挥。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无线通信技术以其高速率、低误码率等优异特
铁氧体是重要的磁性氧化物,用于电子信息、自动化等领域。   本文研究热处理温度和气氛对化学共沉淀法制备Ni0.15ZnxFe2.85-x4和NixFe3-xO4材料相结构和磁性的影响。发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会后,决定并建立的中央机关部门有哪几个?是否成立了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中共组织史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讲法,至今仍似清不清。笔者经过考证,在肯
针对硅纳米线及其在生物、医学、环境、反恐应用中生物检测的制造需求,通过充分利用硅材料本身的特性,发展传统光刻、腐蚀工艺中的硅纳米线精细控制技术,研究硅纳米线传感界
粲夸克物理的研究,特别是含粲介子CP破坏一直是三十多年来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我们目前知道Cabibbo-Kobayashi-Maskawa(CKM)矩阵是标准模型中CP破坏的唯一来源。过去B
由于晶体Si的带间跃迁发光效率比GaAs等化合物半导体低3-5个数量级,无法满足光电子器件的需要,完全的硅基光电子集成网络也一直未能面市。将富余的硅元素掺杂进Si02基体中可以引入不同特性的发光中心,从而获得多种光谱范围的高效发光。离子注入热氧化硅层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的半导体工艺完全兼容,并可精确控制注入离子的分布、浓度和掺杂层厚度,是实现高效硅基发光的有效途径。通过干、湿两种热氧化法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近些年来除了常规方法和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折叠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但是许多人们感兴趣的
针对传统辐射定标精度已不能满足定量应用和气候变化研究的迫切需求,课题组计划研制一种基于自发参量下转换,具有自校准和辐射观测两种工作模式的光谱辐射计。本文主要解决该辐射计自动化定标及采集软件精度验证方面的问题。根据测量需求设计了自校准辐射计数据采集系统控制方案,基于LabVIEW语言编写了自校准辐射计数据采集系统控制软件。自校准模式能够自动定标多个通道探测效率,观测模式能够同时获得多个通道μs间隔的
CRUISE 2D决策树分类算法作为一种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监督分类方法,综合了FACT,CART,QUEST决策树分类的思想.通过单因子和双因子交互检验和引导校正,快速有效地降低分割变
氧化锌是一种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室温下氧化锌的禁带宽度为3.37eV,激子束缚能为60 me V,远高于室温离化能(26 me V),使得其可以在室温或者更高温度下实现激子发光。氧化锌要实现在光电器件领域的广泛应用,首先要解决高质量的n型和p型材料的制备问题。一般情况下,非掺杂氧化锌表现为n-型。这是由于在氧化锌材料制备过程中,施主型本征缺陷容易形成。目前高质量的n-型氧化锌已经实现。但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