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占第4位,女性占第7位,在我国其发病率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首位。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侵袭转移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其发生、发展过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预后提供重要理论基础。目前对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及复发后恶性级别的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挑战,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仍是患者死亡的原因。根治性的膀胱切除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金标准,但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用可靠指标早期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恶性程度意义重大。传统的病理分级和分期在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方面有局限性,有待于选择更为合适的分子标记膀胱尿路上皮癌形成和生物学改变。目前膀胱尿路上皮癌中上皮间质转化及膀胱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较多,但二者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的判断及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级别升高时二者是否相关未见明确报道。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特征分子E-钙粘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膀胱肿瘤干细胞相关分子CK17、CD44的表达情况,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中上皮间质转化现象以及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2009年至2011年间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标本45例,其中男性41名,女性4名,年龄34~84岁,平均64.8岁。取其中16例癌旁组织(经病理证实不含癌细胞)做阴性对照。根据2004年WHO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分类,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有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低级别26例,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级别19例。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实验时连续切取5μm厚切片,每例4份,1份做HE染色核实诊断,2份做指标染色,1份做阴性对照。另一部分组织充分裂解提取总蛋白。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回顾病人的病历记录和组织病理报告获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联合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6例癌旁膀胱粘膜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和CK17、CD44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因素分析,分析各指标的表达变化与肿瘤恶性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20例E-cadherin阳性表达(44.4%),28例Vimentin阳性表达(62.2%);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分别为57.7%、26.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Vimentin阳性表达率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分别是46.2%和84.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cadherin阳性表达与Vimentin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318,P=0.033)。(3)CK17的阳性表达率为44.4%,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4.6%和57.9%,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D44的阳性表达率为55.6%,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2.3%和73.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cadherin阳性表达与CK17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350,P=0.018);Vimentin阳性表达与CK1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20,P=0.004)。(6)E-cadherin阳性表达与CD44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018,P=0.048);Vimentin阳性表达与CD44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1.261,P=0.024);CK17阳性表达与CD44阳性表达无相关性(r=1.078,P=0.107)。结论(1)随着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级别的增高,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表达升高,提示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进展过程中存在上皮间质转化现象。(2)E-cadherin及Vimentin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浸润和转移有关,可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3)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K17、CD44阳性表达,表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可能存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干细胞。(4)E-cadherin阳性表达与CK17、CD44阳性表达负相关,Vimentin阳性表达与CK17、CD44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表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长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干细胞之间存在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