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磷处理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黄淮南部主导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百农207为材料,设置不同灌水和施磷处理。灌水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灌拔节1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2水(W2)3个水平;施磷设2个处理水平:P0(不施磷)、P1(150 kg·hm-2);氮肥水平:240 kg·hm-2。自2012年开始在大田条件下采取定位试验方式,于2016-2018年度系统的研究了不同灌水与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水与施磷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灌水和施磷显著影响小麦籽粒产量。与P0相比,P1处理百农207和豫麦49-198籽粒产量在2016-2017年度分别增加45.63%和78.36%;2017-2018年度分别提高76.9%和51.8%。与W0相比,W1和W2处理百农207在2016-2017年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1.78%和36.25%,2017-2018年度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3%和28.8%;豫麦49-198W1和W2处理较W0处理在2016-2017年度分别增加41.15%和23.91%,2017-2018分别提高了31.13%和19.25%。灌水与施磷的交互作用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其中百农207和豫麦49-198籽粒产量分别以W2P1和W1P1处理最大。产量构成因素上,两年度间施磷显著增加两品种的穗数和穗粒数;灌水提高了两品种有效穗数。2.灌水与施磷影响干物质及氮素的积累运转灌水与施磷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和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与P0相比,P1处理百农207和豫麦49-198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32.9%和105.9%,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提高65.3%和51.2%。与W0相比,W1和W2条件下百农207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45.76%和32.18%,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14.1%和17.7%;豫麦49-198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9.65%和19.18%,氮素转运量分别提高40.1%和58.9%。3.灌水与施磷影响小麦氮代谢及光合能力百农207旗叶GS和NR活性均显著高于同期豫麦49-198活性。花后小麦旗叶GS活性变化趋势与GS相似,两品种花后GS活性均逐渐降低。施磷提高了豫麦49-198和百农207灌浆前期旗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W2明显提高了百农207旗叶NR活性,对豫麦49-198无显著影响。W0条件下增施磷肥显著提高豫麦49-198花后21天GS活性;在W0、W1和W2条件下,百农207旗叶GS活性随施磷量增加而提高。灌水与施磷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小麦旗叶花后净光合速率,豫麦49-198和百农207分别在W2P1和W0P1处理下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4.灌水与施磷影响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施磷显著降低了小麦成熟期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豫麦49-198和百农207表现一致。不同灌水处理增施磷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效果不一,在W0、W1和W2条件下,豫麦49-198 P1较P0处理硝态氮含量峰值分别下降54.7%、79.3%和95.7%;百农207分别降低22.47%、48.65%和66.67%。成熟期0-1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磷量增加均呈下降趋势。灌水降低了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峰值,且随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硝态氮含量峰值下移。5.灌水与施磷影响小麦水氮利用效应施磷显著提高了两品种氮农学效率,与P0相比,P1处理豫麦49-198在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氮农学效率分别增加41.93%和94.96%;百农207氮农学效率在2016-2018两年度间分别提高了62.92%和247.5%。灌水降低豫麦49-198氮素利用效率,对百农207无明显影响。灌水与施磷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小麦氮肥偏生产力,两年度间豫麦49-198和百农207均在W1P1和W2P1处理达最大氮肥偏生产力,2016-2017年度较W0P0分别提高38.01%和69.61%,2017-2018年度分别增加69.11%和116.55%。施磷增加了土壤耗水量,同时也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与P0相比,P1处理百农207和豫麦49-198的总耗水量分别增加7.7%和7.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8.9%和40.2%。不同灌水条件下磷肥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品种而异,百农207和豫麦49-198在W2P1和W1P1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较W0P0分别增加95.34%和45.59%。从节约水资源,改善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等方面考虑,针对品种特性并结合不同降水年型制定适宜栽培措施:施磷150kg/hm~2结合关键生育期灌水1~2次是黄淮南部麦区高产高效的水磷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利用小麦的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杂交小麦种子的生产必须依赖雄性不育系,黄寿松等发现的隐性核不育系以及建立的蓝标型雄性不育杂交小麦育种体系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对该类型的雄性不育败育机理进行了探讨,以不育系15繁03与其恢复系绵07-374构建遗传群体对雄性不育基因ms1r进行了遗传定位和连锁分子标记开发,并利用ms1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体进行功能标记开发。主要研究结果如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深加工原料,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玉米生产上,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其中玉米南方锈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病原菌小种分化,玉米南方锈病发病情况在我国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玉米的生产带来巨大危害。选育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品种是有效的防治手段,开展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可以为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种子是极其重要的种质资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存在繁殖系数较低(仅有1:10左右),生产中用种量较大等问题,因此,高活力种子是保证花生出苗率高、植株整齐度及产量潜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种子在收获后的加工贮藏阶段是种子老化裂变的开始,老化不仅对花生贮藏带来影响,致使种子活力逐渐降低,发芽指标与营养品质大幅降低,影响田间的种植生产和加
玉米穗粒腐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发生的病害,致病菌广泛,引起我国穗粒腐的病原菌主要是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被侵染后的玉米籽粒腐烂变质,不仅能够造成产量的降低,而且其病原菌代谢产生的伏马毒素等真菌毒素更是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因此,培育并推广抗性品种是最安全经济的策略。本试验以感病自交系N6为轮回亲本构建
穗长是玉米产量性状重要的构成因子之一,在玉米单穗产量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玉米育种中选择的主要目标性状。截至目前,玉米穗长相关基因的克隆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我国优良玉米自交系许178为受体亲本,综3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材料(CSSL)为基础,筛选到一个穗长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q EL10。通过分离群体构建、分子标记开发、田间表型鉴定和交换单株筛选等策略,对该玉米穗长主效QTL q
叶片是植物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玉米叶片早衰将导致叶绿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的提前降解、光合能力降低、细胞死亡等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及品质。因此深入研究早衰形成的分子机理对调控和延缓衰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和高配合力并在阻止授粉条件下早衰的玉米优良自交系08LF和阻止授粉条件下不早衰的自交系M1-7及其构建的F7
玉米小斑病、灰斑病和大斑病是三种世界性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和欧美等国家地区都曾发生不同程度的流行,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利用玉米自身的抗源,选育优良玉米品种是一种直接有效防治三种病害发生的方法。而开展抗性基因的克隆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为抗病育种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检测玉米植株抗病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法,该法具有准确、检测限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但需要专业
本论文通过对河南省产区(渑池、洛阳、南阳)丹参种质资源进行调查与研究,共收集了15个丹参类型,分别为:M1、M2、M3、M4、M5、C1、C2、C3、C4、F1、F2、F3、F4、S1、S2。从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指标性成分等方面,对所选丹参类型进行比较和种质资源评价,通过并对农艺性状及指标性成分含量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出优良种质类型,充分了解丹参种质的特殊性状与特征指标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分析不同品种地黄菊花心和非菊花心部位的毛蕊花糖苷含量差异入手,进一步探究了毛蕊花糖苷在地黄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规律、诱导子处理以及不同栽培方式对地黄毛蕊花糖苷积累的影响,并利用比较转录组方法解析了地黄菊花心和非菊花心部位毛蕊花糖苷含量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筛选出一个与毛蕊花糖苷积累变化相关性最强的关键催化酶基因——糖基转移酶基因RgUGT2,克隆并分析了其序列特征、表达特性和亚细胞定位,利用遗传
砷是一种有毒的类金属元素,对人类和动植物都有严重的毒害作用。磷和硫均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且直接影响水稻对砷的吸收。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不恰当的开采矿业以及含砷类农药化肥的滥用等人为因素,致使砷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开展有关磷砷以及硫砷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降低水稻砷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核酸小分子RNA,不仅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