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利用效率约束下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支撑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重要基础,为经济社会运行输送原始的生产资料,农业用水的供需平衡决定着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水资源分布与粮食生产力格局的不相匹配,致使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近年来,黑龙江省为增加粮食产量,经过持续高强度的开发种植,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联系经济生产与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评价指标—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科学地评价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调控策略,可以在高农作物产出和高经济回报的基础上,有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为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24个大中型典型灌区为研究对象,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内涵进行深度解析,开展灌溉水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探索灌溉水利用效率最优评价模型,解析其驱动机制,并初步探究其适应性调控策略。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15个灌区,进一步开展灌溉水利用效率约束下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确定灌区农业种植结构最优格局。为全省农业稳步、均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部分:(1)在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内涵深度解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灌溉水利用效率的众多因素,结合黑龙江省灌区实际情况,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工程技术以及农业经济5个维度选取可能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产生影响的指标,建立了包含48个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初选指标数据集。为避免初选评价指标间存在信息重复和冗余问题,采用基于累计信息贡献率-R聚类-灰关联优势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的指标筛选方法,共优选出20个评价指标,最终通过40.67%的指标反映了90.33%的原始信息,使优选评价指标信息更加简约明确。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熵值法优选的指标,确保了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可靠。(2)为获得更精确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结果,运用BP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ELM)模型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同时引进乌鸦搜索算法(CSA)与蜘蛛猴优化(SMO)算法优化ELM模型。建立BP、ELM、CSA-ELM以及SMO-ELM四种评价模型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分别分析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并通过模型的性能及各模型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厘定最优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四种模型评价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空间变异特征仍出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并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特征,研究区东部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整体优于中西部;评价等级较高的Ⅳ~Ⅴ级灌区多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评价等级较低的I~II级灌区多数临近松花江干流。为进一步评定这四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通过比较BP、ELM、CSA-ELM以及SMO-ELM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方误差MSE、相对误差MAPE、分类准确率Accuracy等统计指标,SMO-ELM模型分别为0.9999、4.33×10-10、0.00039、99.8%,远优于其他三种模型,验证了SMO-ELM模型具有最优的合理性与优越性,通过复杂性理论分析验证了SMO-ELM模型评价结果具有最优的稳定性,最终以SMO-ELM模型的评价结果为最优评价结果。(3)基于SMO-ELM模型的评价结果,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识别了引起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差异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解析其驱动机制,同时初步探究了适应性调控策略。此外,为检验皮尔逊相关系数法识别关键驱动因子的准确性,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的识别结果。结果表明:渠系水利用系数是引起其空间差异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88,百分占比为12.164%;地下水平均埋深为相对最不重要的驱动因子,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044,百分占比为0.679%。渠系水利用系数、蒸发量、农业商品产值能力、泡田定额、水稻播种面积占比为影响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重要的驱动因子。自然维、管理维、技术维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生态维、经济维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识别的关键驱动因子验证了皮尔逊相关系数法识别结果的可靠性。结合关键驱动因子提出加强工程建设以及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等初步针对性调控策略,进而有效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4)考虑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键驱动因子,构建灌溉水利用效率约束下的灌区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利用MOEA/D算法对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水资源效益进行多目标函数求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25年将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调整为115275.8hm~2、28598.7hm~2、19249.6hm~2时,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衡量)及水资源效益分别为0.6688×10~4元/hm~2、0.2826、0.9280kg/m~3,较现状年有较大的提高;研究区在2030年将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调整为113548.8hm~2、27063.1hm~2、17518.3hm~2时,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水资源效益分别为0.7493×10~4元/hm~2、0.2971、0.9582kg/m~3,较现状年有较大的提高;研究区在2035年将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调整为111012.3hm~2、26165.6hm~2、20952.2hm~2时,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水资源效益分别为0.7861×10~4元/hm~2、0.3189、0.9707kg/m~3,较现状年有较大的提高;将种植结构优化方案与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对比分析,验证了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方案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农机生产企业迅速发展,正在经历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并逐步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创新阶段发展。但是,产品供给不足、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等“短板”限制了农机企业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消除浪费、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目前每个农机生产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为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企业需要学习并引进先进的生产理念,有效提高企业的
学位
镉(Cd)是国际上土壤重金属污染领域首要关注和防治的污染物,在有色金属工矿企业活动的影响下,部分地区尤其是工矿企业周边农田土壤Cd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土壤酸化,进一步增强了土壤Cd的活性和迁移,促进Cd在农作物体内累积。我国南方稻田土壤酸化问题是导致“镉大米”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pH值的下降会使土壤中Cd的有效性增强,土壤Cd的环境风险加大。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受酸沉降和酸性肥料的大量施用,
学位
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土质肥沃,是极其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然而,近年来磷肥的过度施用已造成磷素在土壤中的过度累积,同时由于灌溉方式、气候条件等因素使得磷素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其中一部分磷素在土壤中发生向下运移的行为甚至污染地下水体环境。此外,东北寒区典型的冻结-融化现象频繁发生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水分重新分布,并造成土壤磷素的进一步流失,降低土壤的肥力。在近年的
学位
报纸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典型的富硅作物。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硅制剂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积极影响,它能增强茎秆的抗折力、提高抗倒伏能力,从而使水稻增产。本试验以粳稻中科发5号为研究对象,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叶面喷施Si-50G、Si-60G、SiTG和Si-EG四种硅制剂,在齐穗期测定水稻纤维质含量、水稻茎杆各形态指标、茎杆抗折力、植株硅含量、植硅体含量以及植硅体碳含量,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并计算弯曲力矩
学位
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仅有的四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力高,适合作物的生长,坡耕地土壤中往往存在着犁底层,阻碍了水分和养分向下输送。土壤中的水分能够充当养分、重金属等物质运移的载体,进行黑土区土壤水分再分布特征及模拟模型研究,能够揭示土壤中水分迁移的内在机理,为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迁移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本论文进行了积水入渗条件下室内及野外自然降雨条件下大豆坡耕地土壤水分再分布特征试验及迁移动力学模型研究,
学位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畜牧业和林业产区,同时也是稳定的季节性积雪区之一,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地区,东北地区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尤为强烈。近年来,东北地区春旱频发,给作物播种及农业生产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季土壤水分与积雪的相关关系,合理利用积雪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遥感积雪数据和ESA CCI土壤水分产品,提取了东北地区最大积雪深度、平均积雪深度、积雪初
学位
在农业生产中各种肥料利用率低以及养殖业粪污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经常发生。农业面源污染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水体中氮磷含量超标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生物炭由于其多孔比表面积大、富含酸碱性官能团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吸附特性,在水体污染物净化领域备受关注。本研究选用玉米秸秆为原料,在不同的炭化温度下制备生物炭,优选最佳炭化温度,利用三种改性剂对秸秆生物炭进行改性,通过改性生物
学位
高炉布袋除尘灰中含大量有价金属成分(铁、锌为主),其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基本条件,是将其中的锌、铁成分分选分离。论文针对除尘灰中铁、锌分离展开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测定了Zn元素的矿物赋存状态,分析它与脉石矿物润湿性的差异,优化了硫化-黄药浮选的工艺参数;其次分析六水合氯化铁(FeCl3·6H2O)选择性溶解反应的热力学特征,确定用六水合氯化铁密闭体系中的最佳操作参数;最后比较研究了十二水合硫酸铁
学位
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稻作生产中普遍存在为盲目追求产量而超量使用氮肥的问题。肥料氮施入土壤后并不能完全被植株吸收利用,其利用程度和损失取决于土壤氮转化特征及保持、供应过程,且即使施用氮肥,土壤氮仍是作物生长所需氮素的重要来源,作物积累氮素中超过1/2来自于土壤。过量的氮肥不仅限制氮肥肥料的发挥,抑制黑土供氮能力,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施肥量不足时,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