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记是个人秘密的保存,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但是,特定历史年代里特定群体的日记,无不深深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社会精神的烙印。本文关注的是在“上山下乡”特殊年代里知青日记文本写作的叙事逻辑。既有的学术研究或者是对于有关知青史料的搜集、整理,或者是对于知青文学的语文体式的读解,或者是对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本文立足于通过对知青日记文本的解读,透过文字的表面,抽离出知青日记写作的叙事逻辑——这对于理解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知青如何感知、理解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章是导论,在这个部分主要交代了选题的原因,说明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着重进行了方法论的讨论),并对有关知青研究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有关知青日记研究的资料比较稀少,主要是历史学界和文学界对于知青日记的搜集和整理、语文体的表象性分析,以及社会学者对于知青自我认同和集体记忆的研究。通过讨论现有研究的不足,再次强调了研究方法一一对于关键性个案的解读和叙述上的“复调”策略。
第二章是对于知青日记文本外在语境背景式的解渎和分析。知青的日记文本并不是在社会“真空”中写就的,它是与文本以外更加广阔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相互联系的。通过对知青所处历史时代政治语境和知青群体特征的把握,对于我们理解知青日记文本的书写和展开的逻辑是有利的。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运用了社会学相关理论对知青日记文本的叙述逻辑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章以“日常仪式化理论”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国家和社会力量对于范式日记文本——《雷锋日记》——的宣传和推广,赋予了日记文本象征性的社会意义,而知青日记的写作则是社会、群体和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存在和群体存在特征。第四章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工具,更加深入的解读知青日记展开的话语框架,发现知青文本浸淫了当时社会强烈的意识形态氛围,但又由于知青对生活的独立思考而带上了一定程度的异质性。
第五章是结论和讨论。在结论部分,用一个简单的图式诠释了本文的结论——知青日记写作的两条叙事逻辑——显性的逻辑线索是由于国家主流媒体宣传和推广的范式日记文本和强烈的意识形态灌输而形成的革命的、实践的、强硬的话语系统;隐性的逻辑线索是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框架中,知青利用日记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增强内心力量,表达自己不同于主流话语的思考和见解。在讨论部分,主要讨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