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裂隙法向应力与渗流耦合特性研究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裂隙的水力渗透性与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对于许多地球物理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裂隙结构和岩石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相关性仍然是不确定的。受地质活动影响,天然裂隙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错位,经过错位的裂隙在法向应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其内部空腔的几何形态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地下流体在裂隙中的渗流特性,进而改变岩体的传热、传质等基本性质。裂隙的几何形态与岩石的种类和错动位移有关,错位裂隙在法向应力作用下闭合时的刚度与其渗透性之间的关系尚缺乏定量的描述和评价。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裂隙的法向变形与渗流耦合特性。在试验研究方面,选择了花岗岩、细粒砂岩和中粒砂岩三块立方体样本以及一块花岗岩圆柱标样,经过劈裂抬升以及水平错位形成四个人工裂隙,对劈裂立方体岩样形成的节理面进行4 mm的错动并进行加载试验,通过高精度测量仪器记录加载过程各裂隙的位移值以及塑性破坏值验证了受压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对劈裂花岗岩圆柱标样形成的节理面进行2 mm的错动,并将试样放入夹持器中设置轴压以及围压并进行渗流试验,通过高精度差压计得到的渗流压力差计算等效水力开度与数值计算的模型对比,验证渗流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基于经试验验证的受压计算模型和渗流计算模型,本研究选择了花岗岩、细粒砂岩和中粒砂岩的节理面各两个,大尺寸花岗岩节理面一个,经过不同程度的错位形成错位裂隙,设置最大100 MPa的法向应力,对上述错位裂隙进行受压数值模拟,并对数值计算后的裂隙进行渗流模拟。研究发现:法向应力与裂隙的接触面积比的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在同等法向应力同等错动位移的情况下,中粒砂岩的接触面积比最大,花岗岩的接触面积比最小。裂隙的接触面积与裂隙的粗糙度以及弹性模量有关。利用相关长度和相对标准差(以下简称RSD)对裂隙开度的结构进行了表征。RSD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的趋势,相关长度正好相反,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减小,减小的速率逐渐减小。结合裂隙的尺寸效应,基于裂隙结构参数(相关长度和RSD)和岩石力学性质(杨氏模量),建立了渗透系数与法向刚度、水力开度和力学开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所提出的相关函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为今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热开发等众多深部地下工程安全建设与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多场耦合作用下裂隙岩体裂隙变形与渗流问题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在岩土工程和基础建设中比较令人困扰的问题。而研究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对于实际的边坡监测和防护有较大的实际作用,能给工程灾害监测与防护一些建设性数据和理论建议,更好地造福在山区生活的居民。但是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尚不成熟,传统的静力学研究方法往往是模糊片面的,且部分工程软件采用的保守计算方法相比于行业规范得到的结果往往偏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采用工程软件和进化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尝试
大量基坑工程中,季节更替、雨水蒸发等将会引起基坑地下水位以上的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但是,在实际项目工程中,基坑的稳定性分析却仍以饱和土体抗剪强度指标进行设计和计算,这与实际工程有一定偏差。因此,很有必要研究考虑非饱和状态下土体的抗剪强度特性。绍兴地区土体整体上受河流相和海相沉积的影响,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其中粉质黏土作为浅表层土体,大部分经常处于非饱和状态。为了进一步探究饱和状态与非饱和状态下土体稳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简称MSW)急剧增加,很多城市的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面临即将填满、垃圾无处堆填的困境。由于城市用地非常紧张,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土地显得尤为珍贵,重新选址新的垃圾填埋场来消纳处理生活垃圾非常困难,在既有垃圾填埋场上进行扩建是解决垃圾填埋场容量不足的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在老垃圾填埋场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剪切载荷与表面破坏之间的关系,以及剪切强度与节理边界粗糙度的“轮廓”之间的关系。因此,不连续面或节理对岩石结构的变形特性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岩石节理面剪切强度与破坏面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剪切试验的测量和描述。确定粗糙岩体节理抗剪强度的通用标准的选择是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探索的问题。已经提出了几种剪切模型来将剪切强度与可测量的节理参数联系起来,但必须认识到
随着土地的广泛使用,地面空间已经逐渐的饱和,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线也随之迎来了快速地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城市修建着地铁,盾构隧道工程复杂程度也越来越深,下穿工程不断涌现。在周围环境的制约下,如何保证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既有隧道的安全运营问题,成为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杭州市某盾构区间58°斜下穿既有隧道为工程背景,理论
当前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区别于一般工程,地铁工程建设往往面临施工环境差、技术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等挑战,因此加强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本论文首先运用WBS-RBS分析法识别地铁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因素,再结合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分析地铁深基坑施工整体风险和各分部分项风险等级,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研究
地下管道是天然气、石油等资源长距离运输的基本手段,由于水土流失、上覆荷载作用和管道腐蚀作用下管道可能存在较大的受力和变形,管道与周围土壤发生协调的非协同沉降变形,使得管道的安全性受到影响。为了研究管道在上覆荷载和管线周围水土流失情况下管线的位移、剪力、弯矩以及其他影响。对埋地管线采用角点法和Winkler弹性地基梁进行理论受力和形变的计算,并且建立ABAQUS管土耦合模型验证管线理论受力和形变的正
人工冻结法因其良好的封水效果和形成有强度的土体、施工受外界影响小等优点被运用于城市地铁项目中,在盾构始发端头加固中人工水平冻结法目前被逐渐应用。冻结温度场的变化和冻结效果直接影响盾构始发的安全性,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上海14号线黄陂南路站项目,围绕影响土的热物理性质因素、人工水平冻结温度场变化和冻结效果、冻结温度场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总结了土的热物理参数包括导热系
近年来,全球人口迅速发展,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温室效应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巨大。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弥补常规建筑的普遍问题。装配式建筑尽管取得了许多进步,但缺乏有效和适当的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信息流是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缺陷。本研究调查了建筑信息模型在装配式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有关生命周期管理(LCM)、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对有关装配式建
在过去的20年,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一些成果,UHPC具有显著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UHPC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自来水厂在净化自来水的过程中会产生污泥,而这些污泥粉(SP)由于其良好的火山灰活性可以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对水泥基材料性能作出显著的改善作用,并有利于保护资源和提高环境质量。本文将对UHPC进行概述,并重点介绍改性污泥粉对U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