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Nd<,2>O<,3>-TiO<,2>系统微波介质陶瓷低温烧结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i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烧结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研究近年受移动通信事业的推动,发展非常迅速,为了满足微波器件小型化的需要,迫切需要开发高介电常数的低温烧结微波介质材料。Ba6-3xLn8+2xTi18O54(Ln为Sm、Nd、La等稀土元素)固溶体是典型的高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ε>80),在微波通讯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根据陶瓷-银电极共烧要求,本文选用Bi2O3、BaCuO2-CuO(简称BCC)、ZnO-B2O3-SiO2(ZBS)、BaO-B2O3-SiO2(简称BBS),系统研究了烧结条件及成分变化对Ba6-3xYd8+2xTi18O54高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的烧结性能、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微波介电性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先利用Bi部分置换Nd,再掺加BCC/ZBS、BCC/BBS助剂,协同降低Ba6-3xNd8+2xTi18O54陶瓷的烧结温度并协调微波介电性能。 (一)基础配方的选择及改性优化 Ba6-3xNd8+2xTi18O54陶瓷在0.5≤x≤0.8范围内,随着x的增加,介电常数呈下降趋势,在x=2/3时出现异常增大现象;Q·f值则先增后减。x=2/3,陶瓷为纯净的单相固溶体,Q·f达到最大值,x>2/3,有第二相Nd2Ti2O7出现,导致Q·f下降。在用Bi对Nd置换的陶瓷中,随着Bi置换量的增加,致密化烧结温度降低,介电常数增加,而Q·f保持在较高的数值。 (二) 单一助剂BCC降低烧结温度 Ba6-3xNd8+2xTi18O54陶瓷致密化温度先随BCC量的增加而下降,随之基本保持变化。掺加量2.5~15wt%时,烧结温度均在1150℃,这与BCC的低共熔点温度较高密切相关,单一掺加BCC助剂降低烧结温度效果有限。BCC相作为第2相分布在晶界或晶粒处,Ba6-3xNd8+2xTi18O54陶瓷介电常数和Q·f值随BCC添加量增加而下降。 (三)复合助剂低温烧结研究 采用ZBS/BCC、BBS/BCC复合助剂,促使Ba6-3xNd8+2xTi18O54陶瓷在较低温度下结晶充分,可以与Cu、Ag电极共烧。固定BCC添加量,随着ZBS、BBS添加量增加,介电常数先降低后上升,并保持良好的Q·f值。Ba4(Nd0.85Bi0.15)28/3Ti18O54陶瓷在复合添加2.5wt%BaCuO2-CuO和5wt%BaO-B2O3-SiO2后可以在950℃烧结成致密瓷,在5.6GHz,介电常数ε为60.25,Q·f值为2577GHz,频率温度系数τf为+25.1ppm/℃。 本研究通过对Ba6-3xNd8+2xTi18O54陶瓷体系的配方改性和复合添加烧结助剂,得到了一种性能优良、可用于多层片式微波频率器件的低温烧结微波介质陶瓷。
其他文献
本论文应用ferron形态分析、27Al NMR波谱分析以及pH测定对高Al(III)浓度PAC的形态分布、浓度对Al13的形成及形态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超滤膜法分离提纯Al13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期刊
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低剂量、长期暴露污染物对DNA损伤或致突变性是污染生态化学面临的挑战之一,未知点突变检测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环境化学物质遗传突变诊断技术研究的一个
目的:探讨白芨多糖对胃溃疡(GU)模型大鼠胃组织TLR-4、NF-κB p65基因蛋白及其介导的细胞因子IL-17、IL-2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
该论文以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活塞材料为研究背景,研制了一种新型近共晶铝活塞合金.以该合金为基体,采用液态搅拌法专利技术制备了SiC颗粒体积百分数分别为5%、10%和15%的SiCp/Al复
离子交换脱色是精制糖生产过程中关键的澄清工艺,该系统由脱色系统、卤水回收系统、卤水制备系统组成.其中,脱色柱中的氯型强阴树脂能去除糖浆中的焦糖、色素及酚类等物质,脱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作为一种有效的物质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对非极性和对称分子的检测。对于极低浓度的分子检验,主要使用银等贵金属作为增强衬底以增强拉曼信号。银衬底的增强作
针对我国农村快速城镇化进程引起的典型水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处理系统—塘渠循环系统(Pond-ditch circulation system,简写为PDCS)。该系统是由一个配水装置、二
磷(P)是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也是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含磷化肥长期使用等原因,已导致磷资源逐渐枯竭,预测磷危机即将到来。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不仅导致水环境污染,也导致磷大量流失
氮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同时也是日益增长的环境污染因子。进入生物圈的活性氮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固氮的量。过量的活性氮进入生态系统,破坏了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