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再识别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yoyoli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随着监控设备的普及,在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中,每天产生海量的监控数据。对监控数据进行自动地分析,将为公共安全和刑事案件侦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不同监控摄像头下的跨场景行人检索问题,即:行人再识别,已成为公共安全领域中一项新的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再识别方法,围绕着三个问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创新成果如下:
  (1)针对公共安全中跨场景行人再识别的效率问题,以快速、准确地从候选数据集中检索到感兴趣的行人为目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局部区域深度哈希的行人再识别方法。通过对通用的深度哈希模型中卷积层所产生的特征图进行分析,用局部区域代替整幅行人图像作为网络的输入,使得行人图像中所关注的部位增多,更加准确细致地对行人进行描述。通过设计基于局部区域深度哈希模型,映射行人图像的特征表示到汉明空间,降低了检索和排序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显著地提升了行人再识别效率的同时,又取得了较高的行人再识别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针对行人再识别数据集中行人标注量小,在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中,带来较高的“过拟合”风险的问题和训练过程不够充分的问题,本文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分别是:1)提出一种基于“伪正样本”正则化深度模型的行人再识别方法,利用大量存在的无监督数据来生成“伪正样本”,增强原始训练集中样本的多样性,降低“过拟合”风险;2)提出一种基于两路互补对称结构深度模型的行人再识别方法,通过对深度学习模型的结构进行改进,将相同行人的两个样本同时作为输入,在有限的训练集上,使得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过程更加充分。在公开的行人再识别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并取得了较高的行人再识别性能。
  (3)针对行人再识别数据集中训练样本“类内”的变化明显和复杂的背景干扰等影响深度学习模型鲁棒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分别是:1)利用基于损失函数联合的策略,在深度学习模型训练过程中,通过约束“类内”样本的关系,减小了样本的“类内”差异;2)提出一种基于显著性图像融合深度模型的行人再识别方法,通过对生成的基于行人的显著性图像和与其对应的原始行人图像进行融合,克服背景干扰,获得了更加鲁棒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公开的行人再识别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并取得了较高的行人再识别性能。
其他文献
对于一般工程的结构安全性研究,阻尼比的取值将直接影响结构响应结果的真实性及结构损伤检测结果的正确与否,对实际工程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悬吊式换流阀塔抗震分析中所存在的阻尼取值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五种不同的抗震分析方法。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HHT法模态参数识别技术和仿真软件分别对一简化悬吊模型进行了阻尼比和频率的计算。结果表明:HHT法模态参数识别技术因不受H
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
地热又称地热能、地热田或地热资源,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发电、供暖、旅游、饮用、养殖、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清洁、能量大、可再生等优点,是一种出色的天然绿色能源。中国地热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多以温泉洗浴、供暖、热带养殖为主。以民乐县温泉开发利用为例,目前仅用于温泉洗浴,但是针对民乐县地区地热资源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在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方面进行过多种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可控源音频大
学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直播 教育”这种新的“互联网 ”学习形式应运而生。目前,在线编程教育也越来愈多地采用网络直播课的形式,专业老师通过在线直播教学的方式,来给孩子进行编程教学和演示。但对于编程练习,学生只能线下进行单独练习,这导致直播上课与编程练习环境脱节,达不到即学即练、同步指导的线下效果。为了更好的结合直播教学与编程学习,开发一种既能在线直播教学又能同步辅助编程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在
随着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栅介质正变得越来越薄,由于隧穿效应引起的栅介质漏电流将急剧上升。为了抑制栅漏电流,高介电常数(high-k)栅介质将取代传统的SiON栅介质。而原子层淀积(ALD)工艺技术由于其精确的厚度控制,在高k栅介质的集成工艺上倍受青睐。然而实验表明,在原子层淀积high-k栅介质过程中会形成一层较厚的界面层(-lnm)。而根据ITRS预测,在45nm工艺节点栅介质的等效厚度(EO
PECVD薄膜沉积系统在半导体薄膜沉积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同时也是制造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主要设备。PECVD沉积的氮化硅薄膜,沉积在晶体硅太阳电池的表面,对太阳光有良好的减反射作用,并且对晶体硅表面和体内的缺陷起到很好的钝化作用,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现在,国内在生产和科研单位运用PECVD系统沉积薄膜已经相当的广泛。但是科研单位主要是小面积的PECVD的沉积系统,而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