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建设生态社会等的影响下,核电项目重新提上我国能源战略议程。然而,公众和专家对待核电站的态度存在差异。公众对核电站的态度和应对方式不仅事关核电站的发展,也对保障核电站周边居民的基本权益和生活水平具有主要意义。正因如此,本文基于对宁德核电站周边居民的调查,试图从与核能相关的风险、利益、知识、信任等因素出发,探讨周边居民面对核电站选址当地所表现出的风险态度,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应对行为。本研究主要访问了核电站周边10公里范围内四个农村社区的当地居民。研究发现,周边居民对核电站的态度存在四种类型:(1)反对,指居民反对核电站选址当地;(2)不情愿地接受,指居民虽不愿意核电站选址当地,但基于对国家权威的服从,只能接受现状;(3)支持,指居民赞成核电站选址当地;(4)事不关己,指居民不关注核电所都带来的风险和利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为:反对型的居民认为核电站导致其生计受损,采取上访维权等反对行为;不情愿接受的居民由于社会资本较少,接受被强加的决定,从而采取沉默方式;支持核电站的居民积极适应核电站的相关就业;事不关己的居民对生活在核电站周边表示习以为常,无任何行为反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风险感知、利益牵涉、知识和信任等因素的影响下,居民的态度与行为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为:(1)风险感知和利益牵涉影响居民的风险态度。居民的核电知识有限,往往依据日常生活经验、身份地位等因素来感知风险,倾向于反对、支持和接受等。利益牵涉程度较高的居民倾向于反对或支持,利益牵涉程度较低的居民趋向于沉默和事不关己。(2)利益牵涉影响居民的应对行为。农民所处的社会地位表明,农民可动员的资源少、经济资本不足,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需要衡量其损失程度。基于生存伦理,居民选择反对、适应、沉默、不作为等行为实现效益最大化。本文通过上述结果,提出基于“知识-利益”分析的四种类型,与风险文化展开相应的讨论,阐述文化理论在我国核电风险研究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