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羽毛球运动得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拉吊”战术组合调动对手,从而找到对手补位漏洞并快速进攻的运动博弈项目,特别是在前场大跨步“挑”球后,由于跨步幅度大所形成的身体自重冲击力,导致下肢肌群出现了“缓冲拉伸”现象,无法在第一时间回到场地中央位置,形成空挡给对手以进攻机会。为了缩短前场大跨步“挑”球后的回位时间,不给对手进攻机会,我们选择了羽毛球专业和非专业运动员组,对“前场跨步”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与分析,以便找到这种技术快速与合理回位的理论、实践依据,为提高羽毛球运动员技术水平提供训练和比赛指导。 研究目的:通过对专业与非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前场步法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解析,得出跨步“挑”球及回位过程中下肢关节的实验数据,分析影响羽毛球运动员挑球后回位速度的主要原因。 研究方法: 研究设备:高速摄像机(2台)、三维测力台(1台)、同步信号发射器(1台); 研究对象:3名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山东省集训注册运动员)、5名山东体育学院羽毛球专选学生; 研究技术:前场大跨步移动后正手“挑”球动作; 测试指标:力-时间曲线,髋、膝、踝关节角度,角速度。 研究结果: 1.击球过程右脚支撑总时间专业组与非专业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专业组比专业组在跨步后所需的缓冲时间更长,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和非专业运动员在离心到向心收缩的转换时间上。 2.缓冲阶段,专业组和非专业组最大峰值在水平方向上(Fx轴)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垂直方向上(Fz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蹬伸阶段水平方向上(Fx轴),专业组和非专业组最大峰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缓冲阶段: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膝关节角速度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右脚着地时,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膝关节、髋关节角度上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蹬伸阶段: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膝关节、踝关节角速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离地时,两组髋关节角度上具有显著性(p<0.05)。 研究结论: 1.非专业组在右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过小、身体前倾,对缓冲制动和蹬伸发力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非专业组移动取位速度慢,缓冲时间长特别是离心-向心偶联时间,非专业组蹬伸力和蹬伸速度与专业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差异实际上是各种生物力学指标上的差异,也可以说成是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差异,加强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是完善技术细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