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蓝藻葛仙米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及其生理生态学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b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仙米(Nostoc)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蓝藻,自东晋(317-420 AD)开始即被作为一种美食和中草药成份,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葛仙米生长在山区稻田中,我国山西省灵邱、湖北省鹤峰、房县、襄樊、神农架林区、广西省北流及广东省仁化等地山区稻田中曾发现有其分布。本文对葛仙米在中国鹤峰县水稻田的分布与生态学进行研究,综述了蓝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葛仙米无机碳利用及其在减轻光抑制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部,毗邻湖南省。这里曾经有796公顷稻田适于葛仙米生长,其最大年产量达到25吨。如今,其年产量锐减至0.5吨。葛仙米分布于境内走马镇周围的稻田中。分布区地处北纬29°38′,东经110°38′,海拔960米,年平均气温约为12.2℃,年降雨量19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87%。走马镇葛仙米的地理分布与其灌溉水源有关,适于其生长的水源pH值为6.2-6.3。生长葛仙米的土壤相对于不生长葛仙米的土壤含磷量丰富,而且含有更多的微生物。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变,葛仙米的大部分原始生境正遭受威胁或者已经被完全破坏。因此,在许多过去曾有其分布的地域,葛仙米正逐渐成为一种脆弱、稀缺的资源或已近灭绝。除草剂、杀虫剂及含氯化肥的广泛使用被认为是限制葛仙米分布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对葛仙米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探讨。 葛仙米能够直接利用HCO3-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放氧速率高于HCO3-非催化脱水产生CO2的理论速率。通空气培养的葛仙米具有多种CO2和HCO3-转运子。Na+依赖性HCO3-转运是葛仙米最主要的主动Ci获取方式,在250μmol·L-1 KHCO3及pH 8.0条件下对葛仙米净光合作用的贡献为52.8%-62.8%,而CO2转运系统与Na+非依赖性HCO3-转运子的贡献较小,分别为39.4%和7.6%。葛仙米胞内Ci积累引起稳态荧光水平下降,光化学淬灭升高。初始阶段的荧光淬灭主要是由于无机碳转运所致,加入CO2固定的抑制剂iodoacetamide,荧光淬灭的初始速率为对照的87.9%。荧光淬灭的初始速率及淬灭程度都随着胞外DIC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HCO3-浓度大于200μmol·L-1时趋于饱和。葛仙米CCM的运转能够耗散过剩激发能,保护光合器官免受损篡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l王ESIS伤。在100一10000娜ol.L一,KHCo3范围内,随着胞外Dlc浓度升高,强光引起的光抑制加剧。
其他文献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再加上人们传统健康观念的转变,健身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山东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和体育大省,积极响应国家
针对目前对纸张检验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不同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比较了不同分析方法的优劣,以方便检验者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检材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案件性质的检验
目的系统评价食管上提径路为后纵隔径路与胸骨后径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每个数据库创建至2014年4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三所南北不同地区典型师范类高校各自不同的声乐教学模式为主线,以国家教育新要求为背景,通过各自不同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
文化亏损往往是因为两种文化中找不到对等的替换物而造成的,有时候也可能是因为译者对原作理解有误。本文从语用翻译的本质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以广告语篇中“龙”的翻译为
<正>新中国建立初期处于敌我斗争的特殊时期,司法除了承担审判之司法职能之外,司法作为政治制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还承担着专政、经济建设等多种职能。群众路线成为实现
会议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技术的背景下,传统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不仅无法支撑教学改革的推进,而且制约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落地。本文从山东省淄博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出发,分析了教
社会的发展使得当今社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平面设计领域,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
汞是一种具有挥发性、易迁移性和可生物富集性并可以进行长距离传输的全球性污染物。我国是汞排量大国,其中煤燃烧是最主要的人为汞污染排放源。在各种烟气汞污染控制方案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免疫因素及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