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大霉素废水综合处理及其菌渣重新利用的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大霉素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多、难降解物质多、对微生物抑制性强、可生化性差等特点。目前国内废水处理工艺通常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远远落后于制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本文在国内外废水处理研究基础上,采用壳聚糖絮凝和介质阻挡放电—光催化技术结合工艺对庆大霉素废水进行综合处理。同时,庆大霉素菌渣产生量大,处理难度大,其合理安全处置是目前制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通过小白鼠实验对庆大霉素菌渣饲料化进行探讨。(1)利用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对庆大霉素初级废水絮凝,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絮凝条件为壳聚糖添加量为2g/L,pH5.0,沉降时间24h,搅拌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固体悬浮物(SS)由2800 mg/L降低到330 mg/L,去除率达88.21%,效果明显,为后续的处理奠定了基础;但CODcr由22400 mg/L降低到14700mg/L,去除率仅为34.36%,未达到理想处理效果需要探索新方法。(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介质阻挡放电—光催化处理条件为填充率100%、放电电压20KV、pH6.0、H2O2添加量0.5mL/100mL,处理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CODcr去除率达到77.17%,SS去除率73.08%,SS=88.85 mg/L<100 mg/L,已达到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是CODcr残余仍然较高为3356 mg/L。通过废水初始浓度对介质阻挡放电—光催化处理影响的研究,表明将反应初始浓度降低为次级废水的1/32(460 mg/L),并在最优介质阻挡放电—光催化处理条件下处理40 min, CODCr残余量为183.43 mg/L <200 mg/L,达到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3)为了证实庆大霉素菌渣能否饲料化,将庆大霉素菌渣作为营养性饲料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添加进入小白鼠日粮,饲养小白鼠,通过小白鼠血清的检测中不含庆大霉素表明小白鼠体内无庆大霉素残留,庆大霉素菌渣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通过研究小白鼠的体重和饲重比总指标:I组7.78%>对照组6.69%,提高了7.78/6.69=16.3%,说明庆大霉素菌渣单独作为饲料其营养价值较低,但其含有小白鼠生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无机盐等营养,适当的添加能够促进小鼠的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并且确定了在饲料中添加庆大霉素菌渣量为5%时小鼠平均体重和饲重比均大于对照组。本研究说明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絮凝和介质阻挡放电-光催化组合处理庆大霉素废水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未见报道。庆大霉素菌渣作为饲料添加剂,既能够解决废渣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又能够将其变废为宝。为庆大霉素三废处理探索到新途径,具有庆大霉素工业生产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国家“七&#183;五”新材料重点攻关项目——运载火箭用发动机涡轮模锻件,最近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该模锻件是由西南铝加工厂、七○三所和上钢五厂共同承担的攻关课题。经过
不明来源的沉潜油上岸是我国渤海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水产养殖等沿海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对于沉潜油的监视监测,在国内外均属
本文以扫描电镜(SEM)、高分辨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束分析(SR μ-XRF)(~2.5μ m)和稳定同位素质谱(IR-MS)为技术手段,研究采集于南海的黑角珊瑚(Cirrhipathes spp.)骨骼生长
多环芳烃稳定性强,来源广,加上对人体的三致作用,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环境监测与研究的重要一类,近年来常作为国内外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多环芳烃中毒性强分布广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可以有效的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判断环境不利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为规划的下一步实施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在理
随着油气田开采规模日益扩大,油气田采出水量呈迅速增长趋势。在天然气采出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容易生成天然气水合物,这是一种冰雪状的复合物,容易堵塞井筒、管道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本文运用新课程理念,通过反思&#39;传统作业&#39;的弊端,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小学生英语作业的几点尝试:超市作业、个性作业、探究
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存在着轻视伴奏课的现象,把伴奏课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是极不正确的.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以目标分子为模板,制备具有特异选择性聚合物的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技术,常被描述为制备和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基于该技术合成的分子印迹
淮北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两淮”煤炭基地的重要一极,煤炭产业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研究理论,以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