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然而,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一直是个国际性问题,在高等教育30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女子高等教育不过区区的100多年而已。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儒教圈国家,其女子高等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独特的发展历程。本论文运用文献法、历史法、图表法、案例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等资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发起挑战。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性别平等与女子高等教育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个基本问题:第一,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基于什么样的性别平等观念发展起来的?第二,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如何落实性别平等的?第三,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都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第四,影响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论文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与性别平等之间的作用关系为横轴,以作者所支持的历史分期为纵轴建立分析框架,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及女子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战后70余年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论文重视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性别平等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清晰地从教育对社会整体及女性学生个体两方面明确各阶段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所发挥的功能,并结合结构、价值、话语三个维度反观社会现实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分析了日本社会形式上的性别平等和现实中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分裂、矛盾和冲突以及逐步解决这种表里不一问题的策略,对于儒教圈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综合探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内,长期存在一种基于生理性别的知识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促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另一方面也加固了既有的性别价值秩序。纵观战后70余年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史,可以发现,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学历女性群体始终处于被动的处境。但随着日本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分为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研究方法及视角、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五部分,在细致梳理问题意识、总结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构想、分期结构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第二章,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分为女性主义理论、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三节,系统梳理了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理论流派、哲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以表明女性主义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则针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式的论述分析。其中,第三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集中分析论述战后初期到196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四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集中分析论述196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五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集中分析论述1990年代中期至今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为方便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对比,依照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框架,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时代背景和对女性的价值期待、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及变化、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四个主要内容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内涵的性别平等观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内在机制。第六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根据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得出的关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的结论,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并对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回应。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大幅提高和减少汽车排放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降低汽车重量。因此,汽车中的车身钢结构如A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NILM)通过分解用户总电力负荷得到单个用电负荷的能耗,是实现智能用电的关键技术,可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和节约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有重要作用。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日常活动监测逐渐成为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一个热点应用。本文为了实现非侵入式负荷分解及用户日常活动检测,对数据采集、负荷分解算法和日常
展示讲解行为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行为。化学教师展示讲解行为的实施在创设建构性和迁移性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开展高阶思维以及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等方面
教学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
分支电路阻尼的振动控制研究中,最优负阻抗值与模态存在相关性,不同模态所需的负阻抗值不同,使得负阻抗分支电路阻尼振动控制存在局限性。工程应用中,模型参数(质量、刚度等)
近年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滑坡灾害的识别与监测中被广泛应用,其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等技术优势在识别滑坡灾害隐患点与监测滑坡形变特征等方面极具潜力。但是,单一平台或轨道的InSAR技术通常只能获取到滑坡体沿雷达卫星视线(LOS)方向的一维形变信息,无法直接获取到滑坡体沿坡向的形变信息,这使得InSAR技术无法充分满足滑坡监测的工程需求。针对于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联合升降轨I
破产管理人贯穿于整个破产案件的始终,清算程序、和解程序以及重整程序的每一个环节均出现了管理人的身影,而管理人选任作为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后的第一步,为整个破产程序的
地震层析成像是目前研究整个地球内部非均匀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技术和工具之一。其中,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地震波的走时信息之所以能够反映地球内部结构,是因为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地下介质的非均匀结构导致地震波走时与在理想的均匀介质中传播得到的走时不一致,通过分析比较这种走时的变化获取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美国南加州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汇地带,地震活动剧烈、地质构造
煤炭开采是国家重要的工业活动,然而该过程极易破坏地区环境,引发地表塌陷、地表水倒灌等各类灾害。传统的监测手段在矿区受到其工作模式、成本、地理环境等限制,可能无法进行高效监测。作为新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的发展为实时且高效高精度监测矿区地表沉降带来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以位于新疆哈密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