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类似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zoe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黄素是姜科植物的根茎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众多的生物活性,包括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我们以姜黄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烯酮类姜黄素类似物,试图找到具有更强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这包括:1)在两个芳基之间保留七个碳结构的姜黄素类似物;2)在两个芳基之间保留五个碳且只有一个羰基结构的姜黄素类似物;3)在两个芳基之间保留五个碳、一个羰基且引入饱和五元环或六元环结构的姜黄素类似物。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是通过清除DPPH·来评价;以体外人红细胞氧化性溶血作
其他文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其目的是减轻农民看病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8年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区为样本,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制度筹资补偿现状及城区农民对新农和的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影响筹资的主要因素包括
学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在医疗卫生信息管理领域引发了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了内部Intranet系统,用于本单位内部日常工作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但由于缺少统一规划,采用不同技术,建立在不同操作平台上的医疗信息系统不能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了“资源孤岛”。而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依托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平台,广泛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将上述医疗领域的各
学位
目的通过对体外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原代培养,观察苦参素对LPS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增殖过程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和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OCS3)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将体外原代培养的HMC,分为正常组、LPS(10mg/L)组、LPS(10mg/L)+苦参素(320mg/L)组,每组分3个时间点(12,24,48h)。采用MTT法检测HMC的增殖,实时荧
学位
目的筛选淫羊藿中具有抗缺氧作用的活性部位,研究其抗缺氧药理作用和机制。方法1.采用常压密闭缺氧小鼠模型,从淫羊藿水提物、淫羊藿醇提物和淫羊藿总黄酮中筛选淫羊藿中抗缺氧活性部位,再利用急性减压缺氧模型和免疫抑制模型,研究其抗缺氧药理作用。2.研究淫羊藿抗缺氧活性部位抗缺氧的药理作用机制。采用减压缺氧小鼠模型,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YM组,药物低、中、高组和阳性药对照组,正
学位
莛子藨属(Triosteum Linn)隶属忍冬科(Caprifoliaceae),约7种,分布在亚洲中部至东部和北美洲,我国产3种。迄今为止,尚未见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报道。穿心莛子藨(Triosteum himalayanum Wall),莛子藨属植物,具有利尿消肿、调经活血之功效,国内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湖北和四川。为了挖掘本属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开
学位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关键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以及主要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改善情况,了解其对MS各组分以及肾脏形态和功能改变的影响,分析ACE2与AngⅡ和MS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从RAS角度探讨MS肾脏损害的发生机理和黄芪对MS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中药黄芪在MS治疗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学位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它与高血糖、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障碍、凝血机制障碍、蛋白的非酶促糖基化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有关。糖尿病肾病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就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堆积。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
学位
目的:探讨自拟宝肾方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模型组(D组)和宝肾方治疗组(DB组)。宝肾方治疗组给药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血糖(BG)、体重(BW)、肾重/体重(KW/BW)、血尿素氮(BUN)、胆固醇(CHO)、内生肌酐
学位
菊科(Compositae)风毛菊属(saussurea)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分布有4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与欧洲,我国有300余种,已报道的该属植物化学成分主要有倍半萜、三萜、甾体、黄酮、香豆素、有机酸、多糖类等。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等。本论文对植物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类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并对采自青海互助的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super
学位
毛冠菊属(Nannoglottis)是菊科(Compositae)植物,我国特有属,共有9种,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等省,海拔2400-4200米的山坡、林地。到目前为止,只有青海毛冠菊(N.Ravid)的化学成分被研究,两个克罗烷型二萜被分离出来,毛冠菊(N.carpesioides Maxim.)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至今还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论文对采自青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