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原水超滤膜处理工艺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a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工艺简单且处理水质好,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方面令人关注。通过小 试试验并结合12m3/d的中试模型试验,本研究对超滤膜分离长江(镇江段)原水的 工艺进行了探讨。中试试验验证了小试试验的研究结果。中小试采用的聚丙烯腈 (PAN)中空纤维超滤膜均由日本东丽公司提供,中试采用终端过滤全自动化运行 方式。试验结果表明: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采用UF法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水中DOC、UV254和THMFP 夏秋两季含量较多,而冬春季较少;一年中的DOC、UV254(AMW3kDaltons分别为66%和59.3%。三氯甲烷生成潜能 (THMFP)在冬春季节主要是由分子量>30kDaton的有机物组成,夏秋季节则相反, 其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长江原水直接膜过滤工艺:试验证明本工艺不适合长江镇江段原水超滤膜处 理工艺。在超滤膜前设置预处理工序非常重要、必不可少。 自来水直接超滤:随着膜运行时间的持续,膜被污染的程度越严重,膜通量 恢复也越差。因此,在超滤膜运行中,必须掌握好适当的冲洗频率,尽量减少膜 污染。本研究首次从应用角度考虑,提出由膜污染引起的水洗不可逆阻力概念并 建立了每次冲洗后水洗不可逆膜阻力公式。 原水微絮凝砂滤+超滤:混凝剂采用无机(聚铁)及有机(聚铵)两种。通 过长江原水结合配水试验均证明,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混凝剂,浊度大部分在微 絮凝砂滤过程中被去除,经过超滤膜处理后,其出水浊度维持在0.07NTU以下。 综合分析各项处理指标,确定本处理工艺聚铁和聚铵的最佳加药量分别为6-8mg/L 和0.4-0.8mg/L。这一结论对中试试验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触絮凝砂滤+超滤中试:水中各种杂质得到不同程度的去除,其中,浊度 和细菌、大肠杆菌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9%,100%;CODMn、DOC、UV254和THMFP 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15%,38.32%,51.49%和43.68%。与同期采用常规工艺的生 产运行相比,本系统水质优且节约约2/3混凝剂药量。超滤系统连续运行6个月 以来,由污染引起的水洗不可逆膜压差初始值为0.02MPa,增加至0.059MPa,增 加很缓慢。Ames试验表明:超滤膜过滤水致突变为阴性。因此,针对长江(镇江 段)原水而言,采用接触絮凝砂滤+超滤处理工艺处理工艺是可行的。 原水+氧化剂+微絮凝砂滤+超滤:本研究将高铁酸钾氧化剂同微絮凝砂滤 作为超滤膜预处理工艺。在高铁酸钾投量有限的情况下,高铁酸钾将水中的大分 子量级的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量,降低了微絮凝砂滤去除有机物的效率,从而使 DOC等去除效率反而降低。这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因此,在存在混凝沉淀或 微絮凝过滤的条件下,投加氧化剂要慎重。 原水+粉末活性炭+微絮凝砂滤+超滤:与微絮凝超滤+超滤工艺相比,各 有机物去除率提高40%。PAC主要对AMW<3kDaltons有机物去除效果显著,混凝 则对AMW>3kDaltons的有机物去除效果好。水的pH值对本工艺系统运行效率影响 很大。调节pH值,会改变水中有机物原来的组成结构。当水的pH值降低时,水 中小分子量溶解性有机物比例随之降低。在酸性环境下,膜运行通量及其恢复率 较好,浊度、DOC、UV254、THMFP的去除效果普遍高于中性或碱性条件。此外,在 本试验的pH值下,本工艺系统均存在一个最佳粉末活性炭投量。在pH=5时,粉 末活性炭最佳投量为20mg/L;在pH=7时,粉末活性炭最佳投量为40mg/L;在pH =10时,粉末活性炭最佳投量为80mg/L(本试验粉末活性炭投量范围内)。因此, 酸性条件下所需粉末活性炭最佳投量最少,对各物质的去除效果较为稳定,这是 本研究的一个新发现。 超滤膜污染和清洗:试验结束后,对超滤膜进行酸洗(0.1mol盐酸+3%草 酸)和次氯酸钠(700mg/L)清洗。结果表明:由膜污染引起的膜压差得到一定程 度的恢复(由0.16MPa降到0.075MPa),酸洗效果较好,次氯酸钠清洗效果较差。 作者首次通过清洗液的水质检测、膜面扫描、清洗液分子量分布等多角度分析认 为:引起膜污染的有机物,大都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AMW<500Daltons有机物, 这是本研究的新发现。在无机污染物中,铁离子是无机物造成膜污染最为重要的 元素之一。投加铁盐混凝剂会加剧膜污染。 关键词:超滤膜;长江原水;有机物分子量分布;聚合硫酸铁;膜污染;粉末活性炭;高铁酸钾;预处理
其他文献
本研究建立起一套电脑动画模拟系统程式VDDShow,为一基于创建具有优良之人机互动环境下的使用者介面;使用者可以藉由这个介面,以视觉地、直观地方式,整理自己经由一系列地数学运
该文通过对一榀两跨三层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试验,研究这种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和特征;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延性、耗能能力
随着地铁与市政工程建设的发展,由于新建隧道下穿,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产生的问题逐渐突出,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纵向沉降与环向接缝变形两个方面。传统的“点式”传感技术
该文介绍了大直径圆钢管空间KK型相贯节点试验,对两种几何特征的圆钢管空间相贯节点进行了静力单调和反复加载的实验研究.对空间KK型相贯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节点在进入塑性范
本论文研究课题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住宅建筑体系与工程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子项目“中原地区住宅建筑结构可靠性技术的荷载和抗力调查与统计”。研究荷载的目的在于
该文采用国际通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FLAC,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土钉支护的工作性能,包括土钉内力的大小、分布规律、影响因素;面层的变形、受力特点;地表沉降及
本文通过两个短肢剪力墙无粘结预应力楼盖结构体系子空间结构模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研究了这种结构体系的综合抗震性能,主要研究了这种结构体系4个顶层端节点的受力性
寒区昼夜温差大,昼夜变换,冻融交替出现。在冻胀力的作用下岩体的节理裂隙进一步发展,并向深部延伸,岩体的整体强度下降,潜在滑裂面上的裂隙面积增大,稳定性降低。而冻融区域
该论文以中国公路中常用的4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为原型,按照相似原理设计了一系列缩尺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工字形模型梁,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力
历史风貌建筑的加固更注重建筑历史价值和风貌的保护,对加固技术的要求更高。本文结合砌体结构历史风貌建筑的特点和加固保护需求,提出聚合物砂浆嵌缝加固、钢板嵌缝加固和内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