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改变是全方位的。这种改变在知识生产领域的表现也日渐凸显。互联网技术不仅压缩了知识自上而下的流动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知识消费主体之间的阶层差异,扁平化的知识传播网络亦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被不断建构,知识开始以免费、共享的形式流动于互联网世界。然而,在4G乃至5G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消费升级、观念升级等因素的不断加持下,“知识付费”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与优质知识勾连。互联网知识体系中,是否愿意为知识付费成为消费者获取优质知识与碎片化信息的自我判定标准,消费者也期待通过知识付费实现相应能力的提升,实现自我发展。本文主要从互联网知识生产的内容类别、主体观察、模式观察、困境及反思等角度,主要以“知乎”社区、“得到”APP、“微信公众号”作为观察对象,对三者的知识生产模式进行探究,分析在互联网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的情况。同时,借助消费文化的视角对互联网知识生产进行解析。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使得知识生产与传播呈现出“大众化”倾向,消费主体之间的阶级壁垒也有所弱化,且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随着生产主体的变化,知识生产的内容、形式也发生变化,以往的知识框架得以“解构”。简言之,互联网以受众为中心,将知识生产模式进行“重构”,建构起了适合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强、碎片化、情境化等特点的互联网知识体系。本文认为,互联网知识生产体系边界虽然开放、信息量充沛,但也亦存在着不足之处,上述三种平台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类别的选择,还是文本打磨的要求,或是知识转述的方式等等,基于用户为中心,甚至是以消费主体是否愿意“买单”为标准,由此而产生的消费主体虚假的身份认知、知识价值存疑、知识泛滥、同质化严重、碎片化信息繁杂、信息茧房等问题是值得反思的。本文亦从知识生产内容的提升、平台体系的管控、消费主体观念培育、知识生产监督力量介入等方面为互联网知识生产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互联网知识生产产品的价值提升提供借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