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d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领域不断强调两个议题,一是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二是可持续管理政策在供应链中的实施。企业显然已经意识到以上问题,并尝试将这两个议题整合起来以应对供应链未来发展:一方面,企业不断推动内外部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以确保企业及其所在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并为未来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可持续政策应用在供应链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阻碍,如组织内外部缺乏对可持续思想的理解,信息的无法及时传输,内部沟通不当等,这些阻碍因素不断强调,与传统供应链实践相比,可持续实践中可能需要更高效的协作、更及时的信息传输和更透明的流程,推动供应链协作模式进化在供应链践行可持续实践中至关重要。传统供应链领域频繁出现的“IT价值悖论”现象在企业践行可持续供应链实践过程中同样无法避免,信息技术应用深度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企业也发现,在寻求可持续政策的落地行动中,相较于强调可持续发展文化,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在实现供应链实现可持续目标时可能更有效。学术界在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系统领域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探索信息技术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中的角色。然而,仅有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强调发挥信息技术价值的重要性方面,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实证研究依然缺乏。与此同时,鉴于当前理论界对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内涵的认识正从经历“单一”到“多元”的扩展,研究需要将精益、敏捷、弹性和绿色供应链实践视为一个基于LARG框架的要素集合体,作为企业和其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进而揭示信息技术对这种更广义范畴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影响机制。在此背景下,本着“在践行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时让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效用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研究拟探索和解决以下问题:(1)信息技术体系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电子化整合的关系?(2)LARG框架下,信息技术体系对四种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影响机制是什么?(3)作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深度应用代表,电子化整合对四种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作用机制差异如何?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以下框架进行展开:首先,基于国内外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及信息技术投资和应用的现状,结合相关理论文献的梳理,指出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缺失,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选取华为公司和FR公司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内和跨案例对比分析,对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信息技术体系与四种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预设,提出命题假设;第三,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文献和理论回顾,依据企业吸收能力理论、复杂适应性理论、资源基础观和资源依赖理论等,辨析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电子化整合的复杂角色和对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差异化影响后,研究推导出两个概念模型:一是探索L-A-R供应链实践中信息技术体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电子化整合)的作用机制,并给出了相关假设;二是检验供应链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电子化整合、企业践行绿色策略的要素投入和绿色供应链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特别指出,信息技术体系,尤其是电子化整合在推动绿色供应链实践时扮演着与影响L-A-R实践时不同的作用机制;最后,以211家中国制造企业数据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分析和潜调节结构方程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并得出研究结论,给后续研究者以新的视角,给管理者以具体的指导。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结合吸收能力理论、复杂适应性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等,将供应链上信息技术体系解构为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电子化整合两层内涵的概念,并就这两层内涵分别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学者当前在供应链领域和传统信息系统(IS)领域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固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多将视角聚焦在单一层面上,如信息技术本身,或信息技术应用与能力上,鲜有将信息技术体系二维化解构且同时探讨的研究。这种二维化解构不仅增强了企业吸收能力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内涵,还丰富了对复杂适应性理论中企业推动供应链信息化过程的理解。其次,虽然国外已经初步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LARG框架(Azevedo等,2016;Carbral等,2012),但仅仅作为标杆测试(Benchmarking tool),对于基于LARG框架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前因的探索依然处于空白,且国内并无相关研究。研究对于可持续供应链实践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作用机制的全面解析,不仅符合理论研究趋势以及实践发展现状,也弥补了国内对具有更广泛内涵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相关研究的空缺。第三,本研究从“能力”和“模式”的二分视角,重点讨论了供应链电子化整合对四种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不同影响机制,这有别于以往单一视角的讨论,将二维化解构后的信息技术体系与基于LARG框架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同时进行分析,不仅比较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电子化整合对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差异影响,还通过揭示企业的供应链电子化整合担当的“培育能力”和“营造协作模式”不同角色,使学术界和实践届对企业如何提高供应链上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有更全面的理解。第四,现有研究大多强调企业应该投资供应链上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或强调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上应用的重要性。本研究更进一步,不仅就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电子化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还重点揭示了企业在践行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组合策略时,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以及内部层面拥有的差异化电子化整合能力的积极效应和“协作模式”的协同效应,提高信息技术利用效率和价值。对这一问题的深度剖析,不仅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体系对企业的供应链可持续性实践的实际影响,更能为企业投资信息技术的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最后,研究还发现,企业在推进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时同样无法避免信息技术的“技术陷阱”。如当企业践行敏捷供应链实践时,企业应主动弱化与上游的联结,提前做好多供应策略,通过强调内部电子化整合工作来实现对需求的快速改变和生产流程的快速调整;当企业通过投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提升了与上下游的电子化整合水平时,会对管理支持和绿色供应链实践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即企业的管理支持和企业与上下游的电子化整合对绿色供应链实践存在拮抗效应,企业应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降低在主要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较高集中度。电子化整合对敏捷供应链实践的负面效应和对绿色供应链实践的拮抗效应不仅为资源依赖理论提供了更多实践证据,也为供应链关系管理的“Darkside”提供新的解释。
其他文献
森林生产力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碳循环至关重要。以往研究表明物种、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森林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结构异质性特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然而,物种、功能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具有潜在的相互关系,而林窗干扰又同时对上述因素具有影响,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解析其对生产力的影响更加复杂,同时也为探究其潜在的生态学机制提供了机会。我国亚热带东部森林因频繁遭遇台风等极端天气过程,使得森林内部形成较多林窗,
2017年2月22日,《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正式生效,它成为WTO成立以来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多边贸易协定。《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生效和实施对提高全球贸易政策透明度、改善边境措施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提升海关等基础设施现代化与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十几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贸易便利化改革,在贸易便利化领域推进了体制性、政策性、工作机制性和技术性多项改革措施,在多个地区、多个领域开展了贸易便利化改革实践。
农民始终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被注入更多现代理念和新式方法,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均离不开农民参与,这无形中对农村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和储备都相当贫乏,大量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留守人员身体素质欠佳,劳动技能和文化程度低下;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弊端凸显,为了战胜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技突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财政补贴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激励企业创新政策工具。如何制定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激励企业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学界和政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企业创新呈现出总量增加,但质量不高的特点。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目的在于推动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不仅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使用最多、最经常的一种法定方式,还逐步形成为人大监督制度中的一项具体制度。在我国,人大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在监督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一直以来,人大常委会作为人大常设机关对“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行使着相对经常的监
近年来,以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为标志的“逆全球化”浪潮,迫使学术界更加慎重地分析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利益个体分配问题。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除了贸易的自由化之外,还存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化。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了不确定性的来源、表现和特征,总结了优惠贸易协定发展趋势和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平等现状。然后,本文构建了生产侧和需求侧的双异质性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贸易政
服务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产物,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接待业服务一线。大量酒店和餐饮企业将智能科技作为新一轮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服务机器人因而成为众多接待业企业的标配。然而,接待业的重要特性在于将宾至如归作为服务品质的追求,这种温情服务通常是由一线员工对顾客的人性化关怀实现的,而服务机器人在殷勤好客服务中承担的角色却有待考察。当机器人这样的智能技术开始介入服务一线,并与顾客发生直接互动时,顾客
我国现行《商标法》建立的“商标注册制度”规定:提出商标注册申请的,申请注册的商标不必考虑是否使用或者是否打算使用,实行申请在先原则。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情势变化,我国《商标法》相应地进行了四次修改,使之逐渐向着商标使用与商标注册相关联的商标注册制度演进。最经典的标志是2019年《商标法修正案》增加了“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应
针对人工智能课程实验要求,结合轨道交通障碍物检测实际工程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和计算机视觉联用的障碍物自动检测系统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平台由数据采集模块、信息处理模块和预警显示模块组成,涉及图像处理技术、目标检测技术、网络模型部署等。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实时性、鲁棒性以及小目标检测能力,可以满足实际场景下的检测性能要求。通过该实验教学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
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是指在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基于对落实农业产业政策的现实需求、对农业生产者或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对国家农业安全利益的维护等特殊考虑,将特定的农业市场主体和限制竞争行为排除在反垄断法调整范围之外的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的构成要件主要包含主体要件和行为要件两部分内容。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是在综合研判农业产业环境“上游弱、下游强”结构性特征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