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研究——以曲靖麒沾马都市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目标[1]。“和谐社会”蕴涵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近年来,“同城化”作为区域城镇发展的重要思路,在区域发展中的“热度”持续飙升,然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同城化发展进程都较为缓慢且社会负效应渐显。究其原因,目前国内同城化规划大都从物质空间和经济制度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对同城化社会功能属性的深入研究,造成同城化发展忽略受众群体的利益诉求,导致利益格局不均衡。本研究超越技术经济理性,引入社会功能的视野,透视同城化过程及同城化规划的社会学内涵;并破除规划“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展开社会调查研究,定性识别,进而定量测度同城化的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相对均衡”、满足“受众群体”的利益诉求为目标导向,构建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框架,以期对传统的区域协调发展及规划导控路径进行补充和完善。  本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明选题缘由,简述“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均衡的发展诉求背景下同城化发展进程缓慢且社会负效应渐显的内在原因;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本章界定了同城化及同城化规划的概念,对国内外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进行回顾和梳理,并提出本文论点。第三章,社会均衡视角下的同城化规划认知。从社会均衡的视角出发,提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冲突”背景下的相对“均衡”,并以此为背景,对同城化过程及同城化规划进行社会学解析。第四章,“冲突”的产生----基于“同城化发展诉求及社会效应”调查的分析。选取处于不同同城化阶段的同城化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同城化城市民众的认知及诉求,并透视同城化的社会效应,解析同城化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及产生原因。第五章,“均衡”的实现----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本章提出同城化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相对均衡”,并在此目标导向下探寻同城化的发展路径,进而以“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为功能范畴构建同城化规划导控框架。第六章,案例分析----以“曲靖市麒沾马都市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对麒沾马同城化发展条件进行解析,根据发展现状及发展诉求,将前文构建的规划导控框架具体运用到实例中。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提炼与总结,概述本文的主要结论,指出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本研究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成为学界公认的主要诱因之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所以现在是我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农村建设热潮接连迭起。建筑学界内,面对我国目前如雨后春笋般接连破土动工“新农村居民点”和“新农村综合体”项目,主要的讨论与研究内容更多地指向物
本文属于导师李和平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51178479)的子课题研究: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
近年来,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高校老校区的发展模式已由外延式更新转变为内调式更新。内调式更新注重旧建筑的改造更新与再利用。那些建成时间久远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在人类生活中担当起文化载体的角色,在人类的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出现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用于维系若干代人之间文化习俗信息联通性的纽带。回族乡村
在中国城市更新模式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转型背景之下,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随着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深入发掘和广泛认可,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再利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内完整且连续的一部分,与城市空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建筑设计深受与其关联的城市空间问题的影响,同时在建成后将反过来影响城市空间。建筑师关注的问题从建筑本
通过对中小学的校园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的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于校园建筑组团的结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策略并结合安康中学高新分校方案设计进行实证。  中学设计重点在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公共空间既是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又是该区域内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轨交站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同时具备疏散高密度人流以及满足居民公共生活的双重功能,站点
我国中小城市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均面临着城中村问题的困扰,以城市边缘区更为突出。由于对这类城中村缺乏针对性研究,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简单地套用大城市典型城中村的更新模式,既不